逼出来的“武状元”

——记沈阳军区某海防团四级军士长郑洪波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本报记者 刘建伟 特约记者 石 榴责任编辑:刘航
2015-08-19 03:35

被沈阳军区某海防团官兵誉为“武状元”的四级军士长郑洪波常说,自己是被逼出来的。

臂力大、腰有劲、腿粗壮,是一名炮手的基本身体素质。可来自浙江淳安的郑洪波,两只胳膊没劲不说,两条腿细得像麻秆,第一次抬40多公斤重的训练弹,他一个踉跄差点栽到地上,班长看得直摇头。2000年年底,第一次炮班实装考核,郑洪波拿了倒数第一。

“你个子小没劲,但脑子好使,改当侦技兵吧!”班长建议郑洪波改专业,郑洪波哭着点了点头。“要个头没个头,要力气没力气。”此事对郑洪波打击不小,却激发了他不服输的劲头。望着炮阵地,郑洪波心里暗暗较劲:“要干,就干出个名堂来。”

侦技兵是火炮的“眼睛”,负责快速精准测算射击诸元,引导火炮打击目标。测量、制图、计算、修正……侦技的每一项流程都需要处理大量数据,而且根据实地情况的差别,计算制图的方法也有多种变化,是一项技术活,一般人不愿干,也干不好。

别人看着头痛的数据,郑洪波却表现出极大兴趣,一拿到测算工具就兴奋。不到半年,他把教材中的800组题型反复算了几十遍,草纸用了3大箩筐。这还不算,弄清基本原理后,他超越教材的难度,自行设计了500组复杂题型,带着小本走到哪算到哪。一次,回连队的路上他边走边算,一不留神栽进路旁沟里,脑门摔出一道口子,伤疤至今清晰可见……

今年,是郑洪波四级军士长服役期最后一年。16年军旅生涯,大大小小演习参加了不知多少次,要论印象最深的,就数两次差点被炮弹误伤的事,让他至今想起仍能惊出一身冷汗。

2011年5月,炮兵营野外驻训实弹射击,郑洪波负责在前方观察所引导。第3个迫击炮班发射炮弹后,正在观察弹着点的郑洪波,突然听到空中传来“哧哧”的刺耳声。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炮兵,郑洪波迅速下达“全班隐蔽”的口令,随后扑向身边最近的战友……“轰!”的一声巨响,炮弹落在观察所前方不远处,顿时弹片四射、尘土飞扬。

“观察所检查射击诸元,阵地检查装药和表尺方向!”郑洪波起身下达口令后,大家检查发现,瞄准手将表尺装错,致使炮弹落点离观察所不足70米。

无独有偶,另一次险情发生在当年年底上级组织的实战化比武中。凌晨1点,郑洪波带领全班在陌生山林地展开作业。由于天空只有微弱星光,观测点通视不了炮阵地,无法测算出精准数据,郑洪波只能凭经验传回概略数据供炮阵地试射。然而,黑夜之中,一种不祥的预感爬上了郑洪波的心头。

很快,炮阵地发射了迫击炮弹,郑洪波警觉地竖起耳朵听。果然,他又听到了“哧哧”的刺耳声,并离观察点越来越近,电光火石之间,郑洪波当机立断大喊一声“全班隐蔽”……爆炸产生的巨大冲击波,震得大家耳朵嗡嗡作响。拍了拍身上的土块,郑洪波紧急叫停了射击。

此时,郑洪波没有慌乱,而是镇定地对大家说:“虽然差点挨了一炮,但有炸点就好办了!”紧接着,他依靠微弱星光观察炸点和目标区域,结合阵地方位用手眼测算法反复修正,算出准确诸元,使第二枚炮弹准确落在目标区域。当夜,郑洪波的炮班仅用两发炮弹就命中目标区域,夺得团体第二名。

入伍以来,郑洪波先后57次参加炮兵专业比武,获得包括“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在内的奖状证书64个,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