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淬火,跨越的不仅仅是海拔

——兰州军区聚焦能打仗打胜仗大抓高原使命课题训练纪实(上)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本报记者 马三成 特约记者 莫福春 孙利波责任编辑:刘航
2015-12-01 06:04

从适应性训练到使命课题训练,“一词之差”的距离有多远?高原环境的全新挑战,呼唤实战化训练的新“刻度”——

构建使命课题训练的“能力坐标”

都是高原驻训,从适应性训练到使命课题训练,“一词之差”的距离有多远?

带着这样的困惑,某摩步旅旅长于洋带队参加了首批使命课题训练。作为一名老兵,于旅长曾数次上高原驻训、参演,自认为掌握高原的“脾性”。

当于旅长和他的部队走上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却发现一切都变得更加艰难、格外陌生。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让人的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训练中体力很快便出现透支。他告诉记者,过去在两三千米高原经历的考验,与现在全然不在一个层级。

武器装备在这里同样也会发生强烈的“高原反应”:驾驶员把油门一脚踩到底,机动速度也难及平常的三分之一;由于气压低,导弹常常在飞行途中掉下来;火炮射击的距离时近时远,哪怕是最优秀的射手一时也找不到准头。

更让于旅长焦虑的是,在这种环境中开展真刀真枪的实战化训练,让过去在适应性训练中养成的思维观念、训练模式、保障方式等变得不再“适应”。

于旅长面临的困境,正是高原使命课题训练铺开前军区官兵面临的“共同课题”:高原使命课题训练训什么?怎么训?训到什么程度……如果解决不好这些问题,高原驻训的质量效益就难以得到真正提高。

兰州军区司令部军训部部长张帆说,高原寒区氧气不足、气压低,导致人体机能下降、武器装备性能下降、战斗行动效能下降,过去适应性训练制订的标准大多过时,亟须构建与高原使命课题训练相匹配的“能力坐标”。

为此,军区采取专题调研、专家指导、试点引路等方法,结合正在开展的训练实践,确定了“对接作战任务、分解能力指标、确定训练内容、量化训练标准”的思路,在全能力检验中探索构建高原使命课题训练体系。

3年来,兰州军区部队围绕破解高原作战面临的侦察预警、指挥通联、远程投送等8个方面的难题,结合不同部队的任务、性质建立起《作战能力结构体系》,使官兵对该抓什么、干什么、训什么、达到什么标准一目了然,从而做到训有方向、练有目标。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