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野战救护中心从天而降!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刘苑 朱达 李勇责任编辑:张硕
2016-07-12 02:10

机降作战环境复杂、任务多样、需求多变,如何紧盯作战样式创新保障模式——

兵马“转型”,粮草“升级”

铁翼飞旋,鹰起鹄落。群山深处,一场夺控“敌”纵深防御要点的机降行动拉开帷幕。 

任务区域地形崎岖复杂,如何确保保障通道畅通无阻?陆航直升机单机弹药物资携行能力有限,机降作战过程中如何持续保障物资? 

保障现场,一台台全地形弹药物资输送车亮相:该车在山地、丛林等复杂环境中通行自如,将物资弹药迅速投送到战场一线,实现持续不间断保障。记者看到,借助折叠式运输助力车、多功能伤员运送车等新型保障装备,机降作战中各保障要素能够随时“拉得出、保得好”。 

随着机降作战任务由“战术配合”向“战役突击”转变,机降作战要素由“单一兵种”向“多元合成”拓展,粮草保障必须同步“升级”。

该旅先后对药包、担架等43类卫勤保障物资,分别进行高空伞降、中空缓降、低空抛投试验;采用新型编织技术研制机降战术背心,可灵活拆卸组装各种功能模块挂载不同保障器材,满足野战条件下多样化保障需求;为沙地冲锋车更换机降专用轮胎,改进车辆减震系统,确保在机降作战过程中“落地即发力,起步就冲锋”。 

那年,该旅展开首次携重装机降演练。空中,10米高的吊索一头连着战鹰,一头悬吊着反坦克导弹车、榴弹炮等重武器,首次随同机降分队一起从天而降,各作战要素“攥指成拳”联合实施“垂直打击”。他们研制的高强度挂钩、吊运钢索等多种重型武器装备运载投送工具,使炮兵、反坦克分队实现人装结合成建制机降。

紧盯作战样式变革创新保障模式,用信息化手段打造空中“保障铁拳”——

信息“先行”,拨开“迷雾”

炎炎夏日,一场机降作战演练在皖东某地展开——只见保障指挥员打开“机降作战保障辅助决策系统”,输入执行机降任务的位置、任务类型和作战人员数量,系统便根据作战任务需要,自动生成武器装备和保障物资配载方案。

“过去,机降作战分队执行任务携带配载多少物资,全靠指挥员经验。”采访中,旅长厉振彪说,一次,正当某步兵连齐装满员准备登机飞赴任务地域时,却被陆航空中机械师“叫停”——原来,官兵携行物资的重量远超直升机安全载重量。面对机械师“要么减员、要么减装备”的要求,连长一时无所适从。

在加速空骑快反突击机降力量转型的征程中,该旅深刻意识到:粮草先行,首先要信息先行,必须为保障插上信息化翅膀。他们邀请军地科研院所技术专家合力攻关,研发出机降作战保障辅助决策系统——分队指挥员只要预设任务参数,系统能够一键生成保障方案,打造精确高效的信息化保障平台。

机降作战部队深入敌后,如何精确高效感知战场保障需求,拨开战场“保障迷雾”?演练中记者看到,该旅为每个机降分队配备一名保障信息传送员——在机降作战过程中,保障信息传送员手持信息终端,负责搜集保障需求和物资消耗情况,并及时将有关保障数据实时传送到保障指挥所,构建起一条条上达指挥所、下达作战一线的“保障信息大动脉”,使战场保障实现“系统互联、信息共享、行动迅捷”。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