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军营意见箱里为何收不到意见?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马飞 欧阳治民 黄裔责任编辑:张硕
2017-02-10 04:07

墙上的意见箱可以冷,心中的“意见箱”必须热

“不是单位排名第一就能选上吗?我排名第一怎么没选上?”“首长,我还有7天假没休满就被召回了,我还能休吗?”……在旅长陈忠良、政委陈新的手机上,保存着许多战士发来的短信。

这些短信,尽管都已回复和处理,他们却舍不得删除,“因为每条短信的背后,都有一个兵的故事,都是兵的心灵世界”。

“我们的手机24小时开机,越是陌生电话我们越要接,越是战士的短信我们越会立即回复。”陈新对记者说。

与短信、微信、邮箱相比,意见箱这些年逐渐冷清了起来。负责收集意见的纪检干事肖亮,每周都要到各营连“开箱取信”,很多时候都空手而归。近3个月,全旅127个意见箱收到的意见,加起来不到10条。

10多年前,意见箱里没意见;10多年后,意见箱里又很少收到意见。陈忠良认为,虽然意见箱前后都“冷”,却有着重大区别:前者是因为“不愿说、不敢说”,后者是因为“不需要、不依赖”。

“最重要的原因,是军营的民主氛围浓了,官兵的民主意识、民主素质强了,大家想说就当面说、直接说,不大喜欢通过意见箱‘绕弯弯’了。”李爱国说。

青年官兵玩着电脑和手机长大,习惯通过手机、网络来表达意见,几乎不再写信,也是意见箱趋冷的重要原因。“表达意见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解决问题,什么方式方便快捷就用什么方式呗。”三营炮连四班班长董兴万对记者说。

意见箱变冷了,基层民主建设怎么抓?旅领导要求各级干部“要把意见箱装进心中”,真心诚心对待战士的当面报告、电话短信和网络反映,让“五有”适应新形势。

在这个旅,所有领导和机关干部、营连主官均公布手机号码。旅机关定期组织“民主接待日”“兵情恳谈会”,邀请基层官兵列席党委(支部)会议、办公会议等,让官兵随时能说话、有地方说话。

去年9月,二营有5名大学生士兵因执行任务推迟退伍。在外执行任务的战士王家顺给营长杨建松打电话反映,推迟退伍没意见,但他们会错过开学,影响选报专业。杨建松立即和机关研究解决办法,当日即给学校发函协商,请学校对这5名战士退伍后入学、专业选择事宜开设“绿色通道”。

民主意见箱虽然很少收到意见了,但肖亮依然坚持每周开箱查看。“在信息社会,意见箱的象征意义也许大于实际意义,但它代表的是一种传统、一种文化,需要我们继续保留。”肖亮说,“墙上的意见箱冷了不要紧,心中的意见箱热乎着就好。”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