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蓝盔部队>>正文

维和军嫂随笔:只有"大家"团结 "小家"才能幸福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王亚茹责任编辑:王李宇薇2015-03-23 14:52

2015年2月28日清晨,边城乌鲁木齐。

初升的朝阳,为即将出发的自治区人大“访惠聚”工作组的46名成员们镀上了一层庄严的亮色,位列其中的我,激动的汗水不觉布满了手心,回头望着领导和同事们不停挥舞告别的双手,虽然明知道他不会出现,不舍和思念的泪水却依然潸然而下。

我的爱人,是一名军人,2014年12月,赴命参加第十八批赴刚果(金)维和医疗分队执行维和任务。当我了解到刚果(金)社会局势动荡,并且埃博拉病情十分严重,我试图让他不要去,他却坚定的说“正因为那里不安定,才需要我们去维和,这是军人的荣耀!”出征前,我把他的联合国帽徽擦了又擦,蓝丝巾整了又整,只是为了能多看他一眼。我想做一个坚强的维和军人的妻子,可是眼泪却不争气的不住往下掉。12月份的乌鲁木齐,大家都希望能有阳光明媚的一天,但那时的我却期盼着暴雪和浓雾,只有那样,飞机才能飞不了,哪怕只是短暂的一分钟也好,他却说“再恶劣的天气,也挡不住中国军人前进的步伐”!维和分队出发的包机起飞前的最后一刻,我收到了一张他敬军礼的照片,我知道那是他用军人特有的方式在向我告别,我用最后仅存的勇气在日记本上写下“2014年12月16日,离重逢还有258天”。作为维和军人的妻子,我多想成为他胸前的那面五星红旗啊!

从那以后,我每天都会将电话铃声调到最大,生怕漏掉一个关于他的电话;家里的世界地图上,刚果(金)南基伍省省会布卡武市和乌鲁木齐也让我用细细的红线连了起来,上面标着一行字“7786公里”。2015年年初,远在世界另一头的刚果(金)并不平静。爱人所在的联合国驻刚果(金)稳定特派团总部驻布卡武市中国二级医院要执行“DDRRR”(意为卸甲、复员、遣返、重新安置、重返社会)行动,在诊治区域蚊虫肆虐、天气炎热、卫生防疫条件差和治安形势不明的情况下,为当地反政府武装240余名投降人员提供医疗保障。加之面临总统大选和非动议修宪,引发了当地社会局势的强烈动荡,游行示威、枪击抢劫时有发生。为此,刚果(金)全国实行禁网,电话通不了、网络连不上,我担忧的心再次被揪了起来。期间,不知道有多少次因为担忧偷偷哭湿了被角、不知道有多少次毫无察觉的走神,电视报纸上有任何维和官兵的消息我都会仔仔细细的观看,看看有没有第十八批驻刚果(金)维和医疗分队的消息,有没有他平安无事的近况。直到接到断网后他的第一个电话,“你那里好么?有没有受伤?注意安全啊!”一连串急切的问候与嘱咐脱口而出……后来,看到他逐步从任务区发来当地崎岖的交通道路、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当地民众对着中国军人伸出大拇指,大声喊着“China, Good!”的视频图片,我也会淡淡的微笑,因为我知道,他的光荣,也有我的一半。

2015年1月18日,当接到组织上安排我到喀什叶城县阿依坎特村参加“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组的通知时,我的内心又陷入了矛盾和纠结,担心远在外地的父母、公婆和患有腿疾的外婆无人照料。当我告诉他这一消息,本以为他会埋怨,却没想到他说“我在出国维和,你在下乡维稳,去吧,等我回去替你尽孝,我以你为骄傲!”

初到阿依坎特村时,陌生的一切让我有些许的拘谨和不适。这里没有24小时不间断的热水和温暖舒适的恒温暖气、有需要自己动手提煤生火架炉子的忐忑;这里没有舒适卫生的坐式马桶、有半夜需要自己打手电筒披着大衣去公厕的苦恼;这里没有丰盛美味的各色餐厅,有需要亲自摘菜做饭刷锅的辛劳。在工作组同事们的相互鼓励下,慢慢的,我逐渐习惯了醒来后第一件事就是用昨晚压好的煤点燃新一天的温暖,跟着李维平大姐和迪里木拉提大哥在厨房准备我们简单可口的的饭菜,为了记住一个维语单词用自己都觉得厌烦的频率去求教努尔艾里,在工作之余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打球跳萨满舞,临睡前压好明天的火种、炉子上温好明早洗漱的热水,随着了解的深入和感情的加深,村支书尼加提大伯给我起了一个好听的维吾尔名字——茹仙古丽。我知道这个名字,代表着我开始真正融入到阿依坎特村这个大家庭中。

这里有带着自家产的核桃前来看望工作组成员、63岁的买苏木汗大妈,也有带动和鼓励女同胞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从事特产核桃创业的现任妇女主任努尔曼古丽,还有对村外的世界充满好奇、缠着我们问东问西的小巴郎阿里木江。在离家1500多公里、离爱人近9286公里的阿依坎特村,村民们的质朴也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大家庭般的温暖和快乐。我把这里的点点滴滴通过视频都告诉了爱人,说道:“你有强军梦、我有维稳梦;你是一名中国维和军人,要为祖国和军旗争光,我是自治区人大“访惠聚”工作组的住村干部,会为新疆的团结稳定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小家才会更加幸福安康!”

(作者:第十八批维和医疗分队队员谭亮家属、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访惠聚”活动住阿依坎特村(8村)工作组成员 王亚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