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羡林曾说:“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这位文学泰斗到过世界上很多国家,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无论是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还是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亦是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这些美妙绝伦的月亮却都不及他故乡的那个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他经常的经历,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
同样,老舍去过巴黎,住过伦敦,可痴痴念念的,还是北京。说人家的城市笨拙,自家的城市庄重;说人家的城市喧闹,自家的城市有人情味。在他眼里,老旧的城墙是美的,养鸟种花的人们是美的,连那黄包车师傅的吆喝声,也是那样好听的乡音。
大家如此,凡人亦如是——月是故乡明——只因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陕南小镇的山山水水,菁菁校园的琅琅书声,父亲阅过的成绩单,母亲洗过的白衬衫……一切都让我享之坦然并且心怀感恩,如今到了异国他乡,仍能满心骄傲地怀想——秦巴山脉并不巍峨却绵延不绝,嘉陵江水并不秀丽却也奔流不息,奋斗的脚步即使不步步为营但因为有了父亲的眼神而动力十足;身上的衣服即使不件件崭新但因为有了母亲的针线而倍感温暖。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份叫做“乡愁”的深深的、浓浓的情感牵系。也难怪这异国的月亮,怎么看也不如故乡的圆,没有故乡的亮。此刻,季老的话再次萦绕耳畔——月是故乡明,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2015年9月27日
刚果(金)中国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