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张占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继续完善各方面制度机制,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一
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发展,而制度正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具体体现形式。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制度创新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革上层建筑以契合经济基础的变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回顾奋斗历程,中国式现代化的每一步发展都伴随着制度的创新与完善。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开始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进行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彼时的制度探索虽处于萌芽阶段,但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精神,破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时期的制度创新,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强劲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伴随其中的,一系列制度创新举措不断涌现,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
一国的制度选择绝非偶然,而是由其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凝结着党和人民的智慧。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奋斗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探索实践,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多次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从“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到“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再到“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等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既体现了改革的延续性,又彰显了时代的创新性,充分表明了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改革道路上坚定不移、接续奋斗的决心。《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的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致力于破解现实难题,充分释放制度活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注重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和紧迫任务,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框架下,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更加注重制度的系统集成,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各个领域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创新,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的发展动力。
聚焦制度创新重点,注重满足时代需求。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决定》明确提出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等重点领域,充分体现出我国制度创新紧跟时代需求、突出重点任务的鲜明特征。
明确具体制度内容,注重专业性、科学性、前瞻性。《决定》对14个领域的改革进行了总体规划,每一项改革都包含若干具体措施,每项改革措施都有明确的制度创新内容。这些制度改革内容全面丰富、具体详实,体现了很强的专业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以经济领域改革为例,强调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动各方面各领域的全面改革,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规划体现了党中央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为经济领域的改革明晰了方向和路径。
三
我们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推动制度的系统集成创新,需要妥善处理好几对重要关系。
把握好经济和社会的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社会建设就如同无本之木。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等,为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要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等,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经济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
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必须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实现二者优势互补。我们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在政策落实上,坚决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种障碍,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等。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要生成一批科学合理、切实管用的好制度,既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做到“放得活”,又能有效规范市场秩序,做到“管得住”。
把握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统筹兼顾效率和公平,是确保改革成功和社会稳定的关键。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提升效率,以实现经济的持续进步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在注重效率的同时,我们也要高度重视公平,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提高社会治理的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特别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要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动态平衡。
把握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活力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体现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上。秩序是社会运行中规则和结构的稳定性状态,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决定》强调,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同时,强调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既要保持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为市场主体提供稳定的预期,又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不断完善制度,使其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
把握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发展和安全是国家建设的两大基石。只有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安全是重要保障,没有国家安全,发展就无从谈起。《决定》将发展和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了一系列制度创新举措。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制度建设中,要统筹发展和安全,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确保各项制度举措在推动发展的同时,能够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努力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既要通过发展提升国家安全实力,如加强国防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保障关键领域的安全;又要深入推进国家安全思路、体制、手段创新,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