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中国民兵>>正文

两父子44年接力为无名烈士守墓和寻亲

来源:中国国防报作者:李林湖 秦永亮责任编辑:杜汶纹2015-04-21 10:29

一个善举,引领社会风尚

从民间军品收藏看沧州热爱国防的社会氛围

3月20日,沧州市南环小学操场上,一架退役军用飞机安放在操场。许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喊道:“我们学校有飞机啦!”捐献这架飞机的是被誉为农民航空收藏家的张长生,这是他第17次将自己珍藏的航空飞行器无偿捐赠出来,用于开展全民国防教育。

张长生1998年报请军地有关部门批准,建立盐山县航空博物馆。笔者参观他的藏品时,拿到了一份他无偿捐献退役飞机的详细记录:2009年7月,向大连市甘井子区捐赠一架初教6飞机、一架米格-15飞机;2009年12月,向上海同济大学捐赠一架军用教练机;2011年10月,向沈阳理工大学捐赠一架歼6教练机;2012年3月,向西柏坡国防教育基地捐赠一架教练机;2012年9月,向青岛黄海学院捐赠2架飞机……

问及张长生捐献退役飞机的动因,他回答说:“我想通过展览退役的重型武器装备,引发孩子们的军事兴趣,增强孩子们的国防观念。”据沧州军分区政委张广战介绍,在沧州,像张长生这样热心为全民国防教育做贡献的人有百余人,他们用不同方式奉献爱国情怀,他掰着手指数了几人;献县赵文岭建起了马本斋事迹资料珍藏馆,热心开展国防教育活动;运河区的“兵妈妈”刘俊丽建了个“拥军港湾”,热情为军人军属排忧解难;泊头市的退休老教师张劲生,建立了国防教育书屋,筹集国防和军事图书5000多册,免费向读者开放;沧州市炼油厂工人李俊波,自费收集侵华日军装备器材5000多件,巡回各地举办抗日战争实物展……这些热爱国防的典型人物,感染和带动沧州各界的干部群众关心国防、支持国防,从而形成了浓厚的爱国拥军氛围。

一个壮举,激励万千民众

从见义勇为者不断涌现看沧州青年的血性本色

清明时节,河间市景和镇石灰屯村救人英雄冯战峰的墓地前,摆满了鲜花。没有动员,没人约定,但各界群众不约而同地前来缅怀他们心目中的舍己救人英雄,追思他的成长足迹。

“危急关头的纵身一跳,绝非偶然。”据悉,冯战峰2004年12月应征入伍。新兵集训期间,部队组织参观曾获得“爱民模范连”荣誉称号的某团装甲一连,冯战峰认真察看一连荣誉室陈列的一件件展品、一幅幅照片。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危急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是何等高尚的境界啊,我要向烈士学习,争当高尚的革命军人!”

2013年8月3日晚,石灰屯村村民杨会长在村边水塘下篓捕鱼,不慎落入数米深的水中,正在家探亲的冯战峰闻讯赶来后纵身跳入水中营救。他奋力将落水者拉向岸边,最终,杨会长得救了,但冯战峰却因体力不支给自己的年轻生命画上了惊叹号。

行侠仗义、崇军尚武是沧州人的血性本色。战争年代,沧州涌现了张隐韬、刘格平等革命前辈和马本斋、刘振寰等民族英雄;在新的历史时期,有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的沧州籍营长李长勇,有被誉为“全国美德青年”的沧州籍战士吕希庆等一批优秀官兵。在强国强军的新征程上,沧州这片热土又涌现出了黄骅冰河救人群体、海兴救人群体、泊头富镇救人群体等一批见义勇为先进人物和群体,他们让社会各界群众感到“英雄”就在身边,他们用美德温暖着狮城每一个角落。

家乡崇军尚武、爱国奉献的正能量传递到军营,沧州籍官兵热情投身强军实践、建功军营。据沧州市民政部门统计,近3年来,沧州籍官兵立功受奖人数呈大幅上升趋势。沧州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罗新生说:“研究分析这一现象后我们不得不说,这与沧州市的崇军尚武氛围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