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年来,“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牢记民兵宗旨,传承“海霞精神”,矢志兴武强兵,被誉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一面旗帜。图为新一代“海霞”们在海防前哨巡逻。宋芳龙摄
“大海边,沙滩上,风吹榕树沙沙响,渔家姑娘在海边,织呀织渔网;高山下,悬崖旁,风卷大海起波浪,渔家姑娘在海边,练呀练刀枪……”这首传唱几十年的《海霞》影片插曲《渔家姑娘在海边》,说的就是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的故事。
昔日巾帼风采,今朝战旗更红。55年前,“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的姑娘们,唱出了一首“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海霞”红歌;近年来,连队坚持聚焦强军目标,始终保持“传统不丢、组织不散、思想不乱、训练不停、作风不松、活动不断”,在保家卫国、建设海岛、抢险救灾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2012年3月,连队被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军区授予“新时期民兵工作标兵单位”,并记集体一等功,树起了新一代民兵好样子。
“只要连队需要,‘海霞’姑娘随叫随到”
翻开连队85名女民兵花名册,记者被深深地震撼了:年龄超过30岁的有26人,最小的只有20岁;34人是“妈妈级”女民兵,有的还是2个孩子的妈妈;3次参加民兵连集中训练的施倩倩,这次把在县公安局工作的妹妹施恋恋也拉进连队。
是一种什么力量促使她们义无反顾地选择民兵这个岗位?“连队有一股魔力——爱岛尚武、励志奉献的‘海霞精神’。”指导员施丽萍介绍说,不论是对女子连感情深厚的老民兵,还是对军营无限憧憬的新民兵;无论是专职家庭主妇、还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每逢女子连集训,她们都是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
“只要连队需要,‘海霞’姑娘随叫随到”。施丽萍读高中时,所在班是“预备役军人班”,毕业后申请加入“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1995年从连队步入军营,服役4年后退伍时,一边是北京某公司高薪聘请,一边是女子连发出邀请,她毅然选择了后者,而且一待就是16年。她感慨地说:“我妈妈也是女民兵,从小听着海霞故事长大,是连队培养我成长,连队就是我的家!”
传承“海霞精神”,当好“海霞”传人。温州军分区政委潘学军介绍说,连队广泛开展“学连史、忆传统、当传人”活动,每逢新民兵入队,学的第一道歌是《渔家姑娘在海边》,上的第一堂课是老连长的传统教育课,看的第一场电影是《海霞》,做的第一件事是参观连史馆。
针对新一代女民兵思想多元、价值追求多样的实际,连队创建“铿锵玫瑰”手机微信群,组织“讲荣辱话名利”讨论活动,开展“最让我感动的事、最让我钦佩的人”群众性点赞活动,引导大家自觉做到价值追求不迷茫、志趣爱好不迷向、成长进步不迷途,争当“四有”新一代女民兵。建连55年来,连队涌现出汪月霞、陈玉兰、陈盈盈等全国全军英模人物,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国民兵预备役部队基层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三八红旗集体”。
“民兵也是兵,女民兵也要练精兵”
越高墙、钻火圈、跳深坑、爬绳网、练捕俘……6月初,记者走进温州军分区教导队,只见连队正在组织开展封闭式强化训练。女民兵们顶着炎炎烈日,身着迷彩服,携带轻武器,英姿矫健朝气蓬勃,战术动作娴熟利索,无不彰显出女民兵阳刚的一面。
洞头是浙南门户、海防前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至今仍保留有南宋时期设立的兵寨、明代戚继光率兵在海上抗倭入侵的古战场。连队经常组织民兵登上南炮台山,讲述戚家军演兵抗倭卫国守疆的壮举,增强海防观念和国防意识;参观洞头解放纪念碑,回顾洞头历经两次解放、一次保卫战和三次进剿的历史,增强“民兵也要准备打仗”的忧患意识;邀请老民兵讲当年抓捕武装特务的英雄事迹,培育敢冲锋、有血性的战斗精神;观摩驻地海防官兵全要素防御演练,体验实战化训练氛围,夯实尚武强能的思想根基。
射击技能,是连队的看家本领。温州军分区司令员任明龙告诉记者,早在1960年,国防部以毛主席的名义,授予第一任连长汪月霞一支56式半自动步枪,连队从此坚持激励大家苦练绝活不放松,每年坚持不少于1个月的射击训练,先后培养出100余名女民兵“神射手”。
2011年,连队一排一班作为南京军区唯一一支民兵队伍,参加军区纪念“郭兴福教学法”创立50周年大会汇报演示活动。课目教学指挥员、时任副连长陈盈盈带着女民兵和男兵们一起训练,备教案、练动作,每天是一身泥灰一身汗、一身臭气一身疼。
“民兵也是兵,女民兵也要练精兵!”陈盈盈常用这句话鼓励姐妹们。最终,历经层层考核过关斩将,“班用轻武器应用射击”课目被确立为军区16个精品课目中唯一的民兵训练课目,陈盈盈也被军区评为“郭兴福式”优秀“四会”教练员,并荣立一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