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铿锵玫瑰:从渔家女到民兵连长

来源:中国新闻网作者:张茵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5-06-23 11:27

抗战时期铿锵玫瑰:从渔家女到女子民兵连长(图)

图为:新一代女民兵风采。 洞头宣传部供 摄

上世纪70年代,根据黎汝清小说《海岛女民兵》改编的电影《海霞》以60年代初浙江省温州洞头的渔民生活为背景,写出了海岛女民兵的成长道路,以及她们亦渔亦武、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活。也正是这部电影,犹如东海的海风般,将“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的事迹吹向了全国,家喻户晓。

而这部电影的灵魂人物便是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连长——汪月霞。今年,是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建连55周年。中新网记者对汪月霞进行了专访,听她讲述了一段坎坷却又不失精彩的故事。

短发,衣着朴素如寻常人家的奶奶,说话中气十足,如果不是先前对她的了解,很难看出她已是八十多高龄。因历史原因,导致她的双腿浮肿的很厉害,甚至有时需靠轮椅。虽然过了大半个世纪,但汪月霞“出彩人生”的事迹,至今仍被一代又一代的人津津乐道。

15岁,她因家境贫困嫁给比自己大14的丈夫;1960年,她出席了全国首次民兵代表大会并发言,还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接见;1965年,她被浙江省军区授予“神枪手”称号……

“我无法选择我出生的年代,但我可以选择在那个年代作不一样的自己,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汪月霞告诉记者,现在虽已然退休颐养天年,但偶尔还是会“回家看看”。

汪月霞不仅是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首任连长,还担任过洞头县委副书记、书记,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少年时期的汪月霞

汪月霞,1937年出生在洞头的一户贫苦渔民家庭,家里5口人,仅3分土地。父亲替人捕鱼,收入甚微。“那时的洞头,是渔霸、土匪唱戏的地盘。他们残酷地剥削洞头人民,渔民出海要过‘三关’;牌照关、海匪关和风浪关,人民生活真是水深火热”。

那时,洞头岛上流传着一段民谣:洞头岛来水连天,百姓生活苦黄莲,满山野菜全挖尽,十有九户断炊烟,寒冬腊月风刺骨,床上无被身无棉,催捐逼债无路走,典妻卖子度残年。

“10岁那年,家里实在苦的锅底朝天了,母亲便让我去找出门打工的父亲,在海上颠簸了几个小时后以为找到父亲就可以吃上饭了。没想到,父亲见到我时却是愁眉苦脸,原来他的一点工钱都让地方上的赌头敲光了”。回忆起这段往事,汪仍痛心疾首,无计可施了,父亲最后只能跟她一起回家了。

回到家之后,汪月霞带着弟妹又过上了上山挖胡葱、海滩拾烂鱼虾的日子,一天只得二餐。“那时候穷苦人家的女孩子是无书可读,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帮助父母操持家务,带大弟妹”。

没想到在汪月霞15岁那年,母亲自作主张把她嫁给了大她14岁的男人。“当时的我整整哭了三个晚上,最后还是做了‘新娘’。”汪月霞说,过去的日子可堪比黄莲苦,就是三天三夜也倒不完。

在汪成婚的第二年,洞头解放了。

从那时起,人民解放军部队正式进驻洞头海岛。也是从那时起,汪月霞与其他群众便自发组织起来,开始给抗战部队做起后勤工作。“我们每天为部队烧开水,水烧好了,大家用双手提,猫着腰送到前线”。汪告诉记者,那时送去的是水,背回来的却是解放军战士的尸身。

此后,汪月霞就开始组织女同志到部队搞联建,她与她的十几个姐妹的身影便穿梭在部队的前线、后方,帮着部队种地,也帮部队排炸后抬运石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