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改革,当有“工匠精神”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钟建昌责任编辑:王春艳
2016-02-02 10:44

改革的领导者当有定心之力

2015年,一部由央视制作的专题片《大国工匠》,让沉寂已久的“工匠精神”再度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热议。在为8位大师高超技艺点赞、叹服的同时,不少人更被他们身上折射出的“工匠精神”所震撼和感动。当前,军队改革已实质性展开,本质上亟需解决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系统性问题,可以说面对的难度、硬度、力度、险度前所未有,重拾“工匠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军队的指挥体制改革,曾经三立三废,走过了一段非常不平坦的历程,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体系不够周全、意志不太坚定、落实不到末端,教训值得反思与警醒。

“观操守在利害时。”这轮改革是面向新时代展开的 “铁腕”事业,重点是进行体制机制调整,革自己的命,动个人的奶酪。而换机制有时比换武器装备更难,特别是在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的今天,需要冲破思想禁锢、打破利益藩篱,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披荆斩棘的锐气、踏石留印的狠气。唯其艰难,更显勇毅。习主席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向全世界展示了我们党的领袖和三军统帅的大智慧、大气魄、大担当,值得我们信赖、崇敬和爱戴!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置身在这次历史性改革大潮中,如果政治定力不强,遇到复杂问题就很容易产生困惑、出现迷茫,甚至走上歧途。对于领导干部,越是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越需要落实标准更高、走在前列的要求,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带头固根本、铸军魂,带头稳住心、定好神,切实不为干扰所困,不为利益所惑,聚精会神干工作,心无旁骛带部队,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为改革顺利推进立好样子,始终保持部队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

改革的执行者当有极致之求

“工匠精神”并非舶来品,回顾数千年历史,中华民族并不缺乏能工巧匠、也不缺少“工匠精神”。现存最早的手工艺专著《考工记》开宗明义就说,“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唐代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描述工匠, “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秒矣”。古语更有“庖丁解牛”“别具匠心”“巧夺天工”等对匠人的溢美之词。

在工匠的眼里,制作出来的产品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正如《论语·学而》中有言,“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改革是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复杂性高、时效性强,哪一个人、哪一个环节出现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影响整个改革战略大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秉持工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强化“朝受命、夕饮冰” 的事业心和“无功便是过、平庸即是错”的忧患意识,将每一件事情做到出彩、将每一项工作干到极致,不断推进改革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这次改革啃的是难啃的骨头,解决的是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不仅减员额,更要动结构,是 “棋盘”“棋子”一块动,是对军队组织形态的整体重塑。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孜孜以求、持之以恒是工匠的又一品质。现在改革越往深处走,就会越触及深层次问题、体制性弊端,也不可避免地触动单位和个人利益。对此,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改革有风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面对干部调整分流、物资经费移交、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等现实矛盾问题,有些矛盾是新生矛盾,有些矛盾还与遗留问题交织在一起,盘根错节,作为推动改革的生力军,必须抱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念,以啃硬骨头、钉钉子的精神,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魄力,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张蓝图绘到底,彻底为深入推进改革破除障碍、铺平道路。

改革的监督者当有较真之劲

在瑞士宝珀公司,一款名为“1735”的机械表,内有 744个零件,最小的细如毫发,一位顶级表匠全心投入,一年只能打造出一块。正是凭借这种凝神专一、固执死磕的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与瑞士手表的打造过程相似的还有很多,德国制造的汽车,美国生产的“苹果”,法国出产的“拉菲”—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无不是典范的“工匠精神”。有数据统计,全球持续存在200年以上的企业有5586家,其中日本3146家,德国有 837家,荷兰、法国分别有222家和196家。他们的长寿秘决也就在于,对“工匠精神”的执着坚守。

而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当下国人利用假期到海外疯抢电饭煲、马桶盖、名牌箱包和服饰的报道层出不穷,不禁让人感慨万千却又颇感无奈。这从一个侧面也道出,我们企业家乃至整个民族对“工匠精神”的忽视。也有人认为,工匠是一类机械重复、单调无味的工作者,营营役役、雕虫绣花,或者做活太慢、效率不高。但从根本上看,他们将手中的产品从“将就”变为“讲究”,把“差不多的 90%”提升到“能更好的99.99%”,背后凝结的是他们心无旁骛、锲而不舍、坚忍不拔、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正如一位多年研究企业发展的专家所言,在投机取巧的浮躁情绪弥漫时,凝神专一的纯粹,是做企业的最高境界。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出色工匠的作品,大都像“过筛子”一样经历反复检查、修正、打磨,不放过每一个步骤、每一个节点。古往今来,任何事业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都取决于态度是否讲认真、敢较真。当前,面对这场思想观念、政治意识、实际利益的改革大考,各级监督部门和工作人员必须像工匠那样一丝不苟、锱铢必较,坚持原则,敢于较真,切实加强检查、督察,不断为改革营造风清气正的生态环境。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