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胜利对世界军政新生态的昭示

来源:国防参考作者:戴旭责任编辑:全云
2015-07-15 15:48

 

1945年5月9日,莫斯科灯光璀璨,人们涌上街头,共同庆祝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古人云,“欲亡其国,先去其史,欲夺其人,先夺其心,欲诛其心,先灭其神”。用这句话形容美国所采取的手段十分恰当!

直到被肢解,苏联高层也没有认识到经济战也是意识形态战争的一部分。前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说“第五纵队打残了苏联”,但苏联内部为什么会滋生出那么多的“第五纵队”?19世纪德国思想家和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经说过:全球经济共同体的扩展只不过是各民族之间相互斗争的另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并没有使各民族为捍卫自己文化的斗争变得更容易,而恰恰使得这种斗争变得更困难,因为这种全球经济共同体在本民族内部唤起当前物质利益与民族未来的冲突,并使既得利益者与本民族的敌人联手反对民族的未来。

在苏联党和社会内部,都存在着一批向往西方生活的人,并利用自己的行政权力,以“腐败”手段率先实现了这一物质目标。对“腐败”的愤恨和向往,被西方以文化方式,借助电子革命的传播途径,扩散为苏联社会的一种负面思潮,进而侵蚀其曾经坚不可摧的共产主义信仰。而苏联共产党内部对领导人的否定,则被西方文化战体系抓住,将其政治“溃疡”恶意放大为不可弥补的意识形态伤口,展开从历史到政治理念的全面否定。深藏在苏联工业奇迹和二战军事奇迹背后的最核心的政治理想,被隐秘地熄灭。庞大的苏军成为失魂落魄的“僵尸”。

以现实主义的观念,预见未来,把握时代,因敌制胜,这才是美国在二战中获得的最大成果。苏联由于一直沉浸在军事胜利的感觉中,没有在新时代的转换中完成思维转变和社会转型,不仅未能坚守住理想信仰高地,还在思想防线崩溃后的一泻千里中,失去了一切。

2015年4月25日《今日美国报》发表文章说:“你能想象美国最大的对外输出是什么吗?可能你脑海里会涌现出很多东西,但是答案是更无形的东西:文化……美国的生活方式被传递到全球,让我们的价值观与全球各国的价值观拉近距离。”

温情的诱惑后面,是“第五纵队”鼓动别国民众上街与自己的国家机器进行全面对撞,然后,美国把为自己“火中取栗”的傀儡招安于麾下。东欧、中东、中亚革命“颜色”略有差异,但版本都是一个。在调查了大量“傻子革命”的现象之后,法国情报系统人员相信,美国有一个《革命.COM——征服东方》的战略,而且势不可挡。

这是网络时代大国博弈的主战样式——信息思想战,其外观样式或许不及德军闪电战和苏军大纵深进攻那样轰轰烈烈,但结果却要致命得多。

二战揭示了和平的可贵,也展示了确保和平的困难。

为什么近代以来东亚大乱,惨祸不断?正因为中国在海权革命、工业化革命的浪潮中一再落伍。失去了维护和平的力量。从这个角度回顾历史,就会发现,从世界史的角度讲,近代中国最对不起世界的就是她的贫弱。从中国史的角度讲,晚清、民国政府最对不起中国人民的,就是他们都不能使中国变得强大。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晚清的洋务运动几乎同时起步,但结局却大相径庭。为什么?原因就在于:明治维新有纲领,有目标,有坚定的领导。日本意识到它处在一个新战国时代,所以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三大目标;而晚清则始终活在自我幻想中。作为晚清洋务运动总设计师的李鸿章提出了“外需和戎、内须变法”的口号,一厢情愿地以忍让、退让来换和平,结果换来了大战、大败、大崩溃。上演了一出“不敢小战,迎来大战;不敢求胜,反而惨败”的大悲剧。他一手策划的洋务运动,根本就是一场没有方向的国家行军。幻想以求富实现自强,注定是镜中花、水中月。最终,国、军两弱,官富民穷。甲午战争的惨败就是这场运动最好的墓志铭。

甲午之败在心不在器。抗战之胜亦然。

国民政府显然没有深刻吸取甲午战败的教训,“黄金十年”搞来搞去还是发展经济,却忘了失去武力保护的财富只能引发外敌哄抢。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日本的铁拳打碎了中国腐朽与破败的国门,却仍然打不走大上海的歌舞升平、靡靡之音。

真正从历史中吸取了经验教训的,是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及其军民。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