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焰:悲壮“一·二八”,中国军队苦战月余虽败犹荣

来源:央广网作者:徐焰责任编辑:黄杨海
2015-08-31 09:30

1932年1月28日,上海方面又燃起战火。当时日本军方鉴于国际联盟要求中日双方都从东北撤军,便想在敏感地区制造事端转移注意力。时任驻上海武官的田中隆吉便和他的姘妇、臭名昭著的女特务川岛芳子指挥一些浪人故意在大街上寻衅,先砸中国店铺并袭击警察,又火烧日资企业,日本海军陆战队则以“保护”侨民之名在上海租界进入临战状态。

东北沦陷的时候,蒋介石、汪精卫主持的南京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当日本特务在上海寻衅滋事时,南京政府对日本领事提出的全部无理要求全接受,同意将有抗日激情的第十九路军从市区撤出。移防还未完成,1月28日夜间日本海军陆战队1000余人却在20辆装甲车掩护下冲出租界区,向十九路军发起进攻,历史上所称的“一·二八事变”就此发生。

十九路军看到他们进攻之后毫不犹豫地当即举枪还击。十九路军领导人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随之发表的“告全体官兵同志书”中也宣布:“不抵抗无以为人,不抵抗无以救国,“一·二八事变”发生当夜,狂妄的日军出乎意外地遭到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和反击,死伤累累,狼狈退回日租界并要求停战。十九路军非常清楚,日军要求停战不过是缓兵之计。前线的旅长翁照垣提出应乘在沪日军只有2000余人,以现有十倍于敌之兵力攻入日租界将其消灭,却被南京当局阻止。日军得到增援后不断从租界内向闸北区开枪开炮,中国军人却奉命,只有敌人冲进华界才能开火。来犯的日军一看见势不妙便缩回租界,中方官兵又不能追击。

据当时的人形容,日本是拳脚相加,中国只能用一只手来还击。当时十九路军能够不顾南京政府的后撤命令进行了英勇抵抗,这与上海人民的大力支援是密不可分的。上海民众自发组织了义勇队、救护队、通信队、运输队踊跃支前,宋庆龄、何香凝等著名爱国领袖还亲赴战地慰问,这就极大的激发了官兵斗志。国民政府内一些爱国将领也请缨杀敌,张治中便向政府提出坚决要求,得到蒋介石同意后率第5军增援上海,也打着十九路军旗号参加战斗。

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受挫后,又于2月中旬又发起疯狂进攻,十九路军和第5军在庙行进行反击,毙伤敌千余人并将其击退,取得淞沪抗战中最大一次胜利。到了3月初,日军凭借优势的火力和兵力,突破了中国军队的阵地,十九路军和第5军被迫向上海以西撤退。这次参战的部队苦战了一个多月,虽败犹荣,特别是那些穿青布军衣、背竹制战笠的十九路军官兵一时成为国人崇拜的英雄。这一仗中国军队伤亡共1.4万人,日军伤亡是3100人,那时有此损失对比也实属不易,说明敢于抵抗与不抵抗的结果大不相同。

上海战事扩大后,美英出于自身在沪利益出面调停,1932年5月,中日签订《上海停战协定》,这个协定规定日本仍保留上海租界驻兵权,中国正规军却不许驻沪,只能留下警察和保安队。这又是一个丧权辱国的协定!虽然“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妥协退让结束,却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正如美国著名作家、在上海索采访的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复始之旅》一书中所说:“上海一·二八之战对中国人民的思想产生了永久不可逆转的影响。它使中国许许多多青年人相信,如果全国团结一致进行爱国斗争,中国就是不可战胜的。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