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援少将谈裁军:省出钱用在刀刃上

来源:环球时报作者:罗援责任编辑:黄杨海
2015-09-06 20:42

“9·3”阅兵最大的意义不是肌肉的展示,而是和平的宣示。阅的是兵,展现的是魂。70年前中国人民驱散了异族侵略的阴霾,民族解放的阳光普照大地。今天,在天安门广场,我们盛邀世界一起共同感受和平。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裁军30万。这是一次主动的和平承诺,并无外界压力;这是一次单方面的裁军行动,并无攀比和要价。这说明中国既有捍卫和平的实力,更有维护和平的诚意。中国需要强国,但绝不称霸;中国需要强军,但绝不黩武。中国军队当之无愧是一支和平之师、正义之师、威武之师,因此也必将是一支胜利之师。

裁军是时代的呼唤。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中国因势而上、与时俱进,根据国际格局和战略形势变化适时调整自己军队规模,走精兵之路,在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提下适当裁减部分员额。这是对人类文明和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是对“中国军事威胁论”的有力回击。

裁军是战争形态变化的需要。现代战争主要是打“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这里有两大要素:信息化和局部战争。前者需要技术高度密集,而不是兵员高度密集;后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向有限的空间集中有限的兵力、兵器,臃赘的兵力只能造成无效的内耗和战机的丧失。现代战争比拼的是肌肉,而不是肥肉,是力量的较量,而不是重量的较量。纯粹比拳头,已经是过去时。既比拳头,更比大脑,才是现代时和未来时。

裁军是我国国防建设的需要。在这次大阅兵中,我们展示出许多先进的武器装备,表明我军的战略预警能力、侦察能力、控制能力和投送能力都已有了大幅度跃升,这就为我们裁军提供了物质基础。我们不必再分兵把口,十指摊开,而可以握紧拳头,随时向必要的方向打出致命的一拳。我军建设的模式已经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化;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化。部队结构将改变“头重脚轻尾巴长”的痼疾,向小型化、模块化、智能化、联合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要做到这一切,按小平同志总结的经验,“首先的一点,是把人减下来。”

但是我们减人不能减战斗力。减员的目的是为提升战斗力,而不是削弱战斗力。裁员省下来的钱,可以更多地用在刀刃上;裁员空出来的编制可以向战斗部队倾斜;通过裁员可以促进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推动军队编制体制的优化组合,产生1+1>2或者1-1>0的效果。

现在,有些人听到军队要裁员的消息后又开始打“军队国家化”“军队非党化”“军队非政治化”“军队非战化”的主意。我们可以明白无误地告诉他们,这是白日做梦。再怎么裁军,党指挥枪的原则不会变,政治工作是军队工作生命线的原则不会变,军队要能打仗、打胜仗的根本职能和根本指向不会变。一句话,我们的军魂不会变。

裁军并不等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天下并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任何和平麻痹思想都是对和平的失职,都是对战争的放纵。回顾二战历史,尸骨累累,刻骨铭心。

胜利大阅兵已经结束,但和平的钟声仍然在中国的大地上回荡。我们纪念胜利,不是为了传承仇恨,而是为了铭记世界正义力量那段血染的风采,牢记中华民族那段苦难的辉煌。我们纪念胜利是为了昭示和平,争取更大的胜利和光荣。

(作者罗援系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