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旭:假如没有中国,二战历史将会怎样?

来源:国防参考作者:戴旭责任编辑:黄杨海
2015-09-11 15:15

军事帝国主义时代的结束和文化帝国主义时代的开启。

二战是一战的“续集”,而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本质,是19世纪帝国主义时代的延伸。

19世纪以前,西方凭借蒸汽机横行世界,屠戮美洲、非洲和亚洲。停留在农业时代的中国被掠夺、瓜分。晚清之死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适应时代变换。

20世纪,西方发生内燃机革命。此时,世界落后地区已基本被老列强用刺刀划定,新列强于是用刺刀要求老列强让出领地,双方拼起了刺刀——这就是“八月炮火”引发第一次大战、并埋下二战伏笔的原因。

1944年7月25日,法国诺曼底圣洛附近,美军士兵在敌军火力下冲过一条泥泞道路。

从社会进步的角度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新技术革命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最新、也是最暴烈的一次颠覆。但从战争破坏性的角度看,机械化时代的飞机、坦克、航空母舰等大量、快速的炸药携带者,已经足以让人类无法在现有的陆海空环境中生存。而核武器的问世,更是到了彻底毁灭人类本身的程度。绵延了几千年的世界战争思维,到此被同归于尽的噩梦牢牢禁锢。

盯着世界地图上那些古老帝国足迹的美国,战略思维和战争观念最先发生根本性转变。根据东西方政治阵营军事力量旗鼓相当,而意识形态尖锐对立的现实,美国战略家提出世界将由军事帝国主义,向经济帝国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形态过渡的观点,主张美国必须有自己的文化战略和“第五纵队”,严防被别国鼓吹的“普世价值”所蒙蔽,同时要不停地用美国创造的“普世价值”去蒙蔽别的国家。由此“造就”了今天世界的政治、军事生态。

循着西方瘫痪战的传统思路和东方兵学“全国为上,破国次之”的古训,美国不再把社会主义国家集团的军队作为主要对手,而是把攻击的重心对准对方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两次失败,让美国对中国和社会主义阵营失去军事征服的信心。此后,美国战略基本呈现军事层面明修栈道,政治、经济层面暗度陈仓的特点。

中情局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的十条诫令,目标直指青少年和道德人心。西方世界曾开列600多亿美元宣传费用用于“和平演变”,美国政府顾问基辛格认为,与其花这么多钱进行宣传,“不如直接在苏共党内建立第五纵队,培养我们的代理人”。

尼克松坚信“攻击思想意识是影响历史的钥匙”,并标定“1999不战而胜”的目标。

沿着经济战、文化战主攻,军事战佯攻的套路,到1989年,美国的战略性胜利就已经若隐若现,一家美国报纸说,对苏联伟大的美元攻势,消灭了苏联工业的一半,并打垮了苏联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拥有强大核优势和先进武器的苏联红军已不能抵抗,苏联的覆灭只是2~3年的事……

1941年底至1942年中旬,是苏联抗击德国侵略者最为艰难的时期,有将近50万苏联少女响应列宁共青团的号召,决心用青春和热血保卫国家。

直到被肢解,苏联高层也没有认识到经济战也是意识形态战争的一部分。前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说“第五纵队打残了苏联”,但苏联内部为什么会滋生出那么多的“第五纵队”?

19世纪德国思想家和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经说过:全球经济共同体的扩展只不过是各民族之间相互斗争的另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并没有使各民族为捍卫自己的文化而斗争变得更容易,而恰恰使得这种斗争变得更困难,因为这种全球经济共同体在本民族内部唤起当前物质利益与民族未来的冲突,并使既得利益者与本民族的敌人联手而反对民族的未来。

在苏联党和社会内部,都存在着一批向往西方生活的人,并利用自己的行政权力,以“腐败”手段率先实现了“按需分配”这一物质目标。对“腐败”的愤恨和向往,被西方以文化方式,借助电子革命的传播途径,扩散为苏联社会的一种负面思潮,进而侵蚀其曾经坚不可摧的共产主义信仰。

而苏联共产党内部对领导人的否定,则被西方文化战体系抓住,将其政治溃疡恶意放大为不可弥补的意识形态伤口,展开从历史观到政治理念的全面否定。深藏在苏联工业奇迹和二战军事奇迹背后的最核心的政治理想,被隐秘地熄灭。庞大的苏军成为失魂落魄的僵尸。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华沙历史中心85%以上的建筑遭到摧毁。二战之后,华沙人民根据战前留下的测绘资料、图片、绘画,用长达5年的时间,将华沙老城按照旧时的模样重建起来,再现了这座古城战前的风貌。

以现实主义的观念,预见未来,把握时代,因敌制胜,这才是美国在二战中获得的最大成果。苏联由于一直沉浸在军事胜利的感觉中,没有在新时代的转换中完成思维转变和社会转型,不仅未能坚守住理想信仰高地,也在思想防线崩溃后的一泻千里中,失去了一切。

苏联之死,堪称中国的前车之鉴。而美国率领西方,在20世纪悄悄猎杀苏联之后,21世纪已摆出全面围猎中国的态势。

曾经在抗日战争和世界法西斯战争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中国,面对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避免重蹈苏联覆辙、埋葬世界霸权、保卫世界和平的新使命,将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历史和未来从不同的方位都在瞩目。

(未完待续)

(作者戴旭系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