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增:写《长征》 永远在完成的路上

来源:央视网作者:刘禛责任编辑:柳晨
2016-10-25 09:53

《长征》在写什么?

“有人问我《长征》在写什么?我说我写的就是四个字:永不言败。”王树增的书沉甸甸的,因为我们的历史是沉甸甸的。王树增觉得用很薄的篇幅去写长征对不起先人。

王树增写《长征》,差不多翻阅了数千万字的资料,仅笔记就做了二百多万字,写作时参阅的长征地图几乎都被"时间"磨破了。对于一个严肃的写作者来说,这是一次漫长而艰苦的精神之旅。

写作《长征》的过程,也是王树增思想不断升华的过程。开始他对长征的认识只是在人类的忍耐力或坚韧力的层面,而写作过程中更令他感动的却是中国工农红军所张扬的理想主义。长征中最小的一支部队是红25军,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15岁,最小的红军9岁。小红军有一个非常伟大的理想,就是要摆脱当时欺压的生活,希望中国每个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有句话叫‘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应该对比一下,我们的今天和我们的前辈在精神状态上的差距。我想这就是我们今天看《长征》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王树增觉得,长征是一个解读不完的历史事件,从任何角度解读都可以发现感动,而这种感动常常令读者思索中华民族的前途,思索这个国家的前途。

王树增的文学“长征”永远在路上

数十年的军旅生涯,使王树增养成了豁达、淡泊名利的豪爽性格。为了能专心写作《长征》,他辞去领导职务,在书房里一待就是6年。他说自己不适合做官,这一辈他只能做两件事,一是穿军装,当部队中的一个战斗员;二是写作。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一度转业任鲁迅文学院办公室主任,4年后他又重新入伍。

在谈到军人和作家两种身份的关系时,王树增说:“军队的生涯使我走遍了中国的几乎所有的地方,这样我跟社会的接触、跟这块土地的接触十分紧密。另外,军队生活给我们性格上带来了某种塑造,英雄主义、荣誉、责任、信念等,还有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军人的那种锐气和韧力,我想对于这作来说,这些品质都是必须的。”

他的《长征》已获几乎全部国家级图书大奖,包括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图书奖·优秀装帧设计奖、第十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等。

不忘初心,王树增一直在路上:“回首长征,我们始知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什么是不屈的意志,什么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英雄主义。无疑,人类历史上所有的不败皆源于此。具备了这样的精神,中国革命才得以取得胜利。具备了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才得以历经苦难而生生不息。具备了这样的精神,中国就有希望争取到光明灿烂的未来。”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