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没有旁观席
军人的每一个岗位都连着战斗力
去年,该旅全员全装千里机动,奔赴高原冬训。作为演训的重头戏,他们和“蓝军”展开真刀真枪的激烈对抗。结果,无论是战术战法,还是“歼敌数量”,他们都得到了导演部肯定。可没想到,因为保障不到位,战斗中“伤病员”太多,在高寒高原环境下达不到既定要求,又被导演部狠狠批了一顿。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件事让许多官兵深受触动:战场没有“旁观席”,战争离自己的岗位并不遥远。
炊事班班长戴东涛就是其中一员。刚分到炊事班那阵子,戴东涛想不通,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一个‘伙夫’谈什么打仗,把每天的饭菜做好就行了”。部队在对抗中挨批之后,他认识到,“埋锅造饭也是战斗力的重要一环”。
戴东涛的变化影响了班里的战友。不久前,炊事班组织挖野战炊事灶训练,上等兵陈鹏飞提出,有了野战炊事车,训练挖灶没意义。戴东涛问他,上了战场,炊事车被炸毁怎么办?一句话让陈鹏飞口服心服。如今,戴东涛还带领全班主动训练体能、标图、通信、测量等专业,用他的话说,“炊事班也是战斗班”!
“军装就是战袍,当兵就为打仗。”岗位分工不一样,但提高战斗力的追求是一致的,这是战斗力标准大讨论开展以来,全旅官兵思想和行动上发生的最显著变化。
90后战士卢野是一名报话兵,他告诉记者,虽然家人不同意,可他执意来当兵,为的就是练出一身兵味。说起对战斗力标准的理解,卢野坦言,这个概念很大,解释起来难免挂一漏万。“但我认准了一条:按照实战要求搞好每一次训练,立足岗位把一点一滴都做好,就是为战斗力建设作贡献。”
话实在,行动更实在。卢野向连队建议,我们不怕苦累,战术训练时请在障碍物上加装最锋利的铁丝网。最近他又在琢磨,平时训练密语翻译、电台参数输入,都是在室内相对安静的环境里心平气和地进行,战场环境哪是这样?心跳加速、精神紧张、情况紧急,平时的训练成绩肯定要打折扣。所以他提议,每次专业训练前不打招呼,先进行高强度体能训练,然后突然转入专业训练,并通过音响模拟战场隆隆炮声,这样的训练更贴近实战。
旅领导告诉记者,今年集团军特战部队来挑人,虽然明知训练强度更高,可仍有许多人报名。统计显示,开展战斗力标准大讨论以来,官兵训练热情高涨,在最近组织的基础训练考核中,11项旅专业训练纪录被刷新。
《解放军报》 (2014年04月11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