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网专题>>正文

汪维钧

来源:中国军网责任编辑:刘航2014-04-29 16:30

汪维钧教授访谈录

采访时间:2008年3月28日下午

采访地点:汪维钧教授办公室

采 访 人:秦岩(组长) 王宗亮 刘鹏

汪维钧,军队政治理论教育一系教授,南京政治学院毕业,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硕士生导师。主编著作、教材10部,学术论文40余篇。参与完成国家级课题1项,主持完成总部重大课题2项,2001年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

我参军入伍四十年,前十年是在基层部队,后三十年是在南政度过的,我是南政成立后招收的第一批学员,也是第一批留校的13人之一,说起我对部队的感情,四十年的军旅路可以说明;要说我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感情,这三十年的教学可以佐证。

作为一个马克思理论的研究者、宣传者,我觉得我们从事的就是铸魂的事业。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大多都真切的体会到了什么是生活的苦,当然对于今天生活的甜也就格外的珍惜,自己的成长经历让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从心底里扎根式的信仰,正是基于这一点我所教授的理论才能让别人也真正的理解和信仰马克思主义。

我毕业留校后一直在哲学教研室,1984年由于学院学科建设的需要,我转入了对宗教学的研究,当时宗教学研究不仅在全军院校的研究是个空白,就连全国也只有北大、复旦等几所高校有所涉及。当时建立这个学科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没有什么资料可以供我参考,我就一个人撑起了我们学院在这个领域的学科建设,经过这二十多年的积累和探索,我感觉自己正一步步地走入这个学科的真谛和核心,真正理解了宗教学是一门对宗教文化进行科学解释的学科。

我觉得自己这些年来对自己最满意的一点就是自己始终是一名保持着冲锋状态的战士,这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和定位,只要有任务,二话不说立即上任,不讲价钱,不谈条件。我没有因为自己在院校教学就将自己定位为一名单纯的学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并不是我的人生追求。我觉得我是一名军人,我的根在部队。一名军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是很重要的。只要心里装着这样的使命,才能使自己的所学所得真正的运用到实践当中。

大家现在多都不愿意提及1989年那场动乱,但我觉得应该正视那是在社会转型阶段人们信仰上的一种困扰。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有信心,要与各种外在的干扰思潮做斗争,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的系统,是在碰撞中发展起来的,会形成更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当时我们学院正在实行教管合一,我既是教员,又是队干部,管理着刚刚入学的大一学员,当时班里很多的青年学员思想还不成熟,难免出现骚动,我就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给大家讲我国的现实国情、军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当时非常优秀的北京籍学员,当时的思想很是激进,我就耐心的给他讲,我当时就指出他阅历不深,不了解真正的部队,于是他提出要到基层部队去看看,我就从家里给他拿了钱,并到政治部给他开具了相关证明,他独自一人到了云南边境部队呆了整整一个月,回来之后整个人都变了样,现在他已经是一个很优秀的领导同志了。这件事给我的启发很大,我觉得对学员最有力的思想教育就是用真切的感情和事实说话,这样的理论教育才鲜活,才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