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记者探访:武工队长赵振邦的故事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卜金宝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1-08-06 18:09:44

雨后的河东,大地一片翠绿。古镇薛吉村格外宁静,矗立在村外的抗日英雄赵振邦烈士纪念碑庄严肃穆。我和乡友薛德朱先生来此祭拜先烈,聆听烈士之子赵春荣讲述他父亲的故事。

赵春荣,中等个儿,说话一板一眼,82岁高龄的他,身板依旧挺直。退休后的赵春荣常年住在薛吉村,一边侍奉母亲,一边收集整理父亲的资料。

作者(左)和薛德朱先生(右)访赵振邦的儿子赵春荣(中)。

薛吉村是个大村,5000多人。隋末唐初,村里薛氏一门出薛收、薛德音、薛元敬叔侄三位文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人称“河东三凤”。

赵振邦当年从陕西来山西谋生,在这里落脚。他的姑姑从陕西韩城嫁到这里,他到此投奔姑姑,给一家地主打长工。

抗战初期,赵振邦参加革命,任汾南武工队队长,在荣河、万泉、猗氏、河津一带坚持抗战,惩治日顽,威震敌胆。1944年,因叛徒出卖,他不幸被捕,被敌人杀害。那年,赵春荣5岁。他和母亲在党组织的帮助下躲过敌人追杀,苦苦煎熬,终于迎来解放。

赵春荣后来才知道,父亲母亲能走到一起,还源于父亲的一次除匪救人。

1938年春天的一个夜晚,赵振邦率领7名武工队员奔赴汾南中心县委所在地稷王山执行任务。途径丁樊村西坡沟边,忽闻呼喊声:救命!救命!。

他们迅速赶到崖上,眼前的一幕令武工队员大吃一惊:一个大土坑,旁边站着一老一少,双手被反绑。四名土匪狂喊:“你们的钱财到底在哪里?赶快交出来,不然就活埋你们叔侄俩!”

原来,叔侄俩遇上劫匪。

见此情景,赵振邦与武工队员立刻出手将土匪制服。四个土匪跪地求饶。三个土匪指向那个姓张的土匪说:是他指使我们干的。经审讯,姓张的土匪是阎匪二战区的官员,干了许多坏事。赵振邦命令,将张姓土匪就地正法。其他三位土匪吓得魂飞胆散,磕头求饶,发誓改邪归正。

赵振邦放了他们。警告:“如再犯,姓张的就是下场。”

武工队员赶快给叔侄俩解绑,并安慰他们。俩人连连作揖,感谢救命之恩。那位年长的说:“你们是我们叔侄俩的救命恩人,要不是你们搭救,我们今晚就没命了。你们一定是八路军吧?”赵振邦答:“我们八路军是专打日本鬼子和汉奸土匪的。”

赵振邦问:“你们是哪儿人,怎么遇到这帮土匪?”原来,这叔侄俩,叔叔叫冯成旺,侄儿叫冯义德,丁樊村人,在10多里外的贾村庙做生意。当日,因事回家。傍晚时分,这群土匪闯进家里,逼他们拿出钱财。他们不给。土匪就把他们拉到这里,准备活埋。

赵振邦和武工队员离开后,冯成旺对侄子说:“听见没有?领头的是个姓赵的,以后咱们一定要报人家的救命之恩。”

冯成旺的寿诞这天,外甥女从几里外的婆家李家坡赶来为他祝寿,他将遇险被救之事详细诉说。外甥女说:“今年2月的一个晚上,我村李安娃随薛吉村的八路军赵振邦到稷王山打游击,在丁樊村西打死土匪救了两个人,可是这回事?”冯成旺说:“有这个事,我一直在打听这个人,想给人家送些礼品,以报救命之恩。”

冯成旺叮嘱外甥女回去时,带些丁樊村的特产,托安娃妈送给八路军赵振邦。安娃妈受人之托,将礼品送给赵振邦。她忽然想起一件事,这位八路军还是单身啊!她对冯成旺的外甥女说:“赵振邦常来我们家,我家安娃跟着他做事。他虽是陕西人,但在薛吉村落户,本事、胆量大着哩,无人不晓。已经二十四五了,还没成家。你舅不是有个闺女么?你咋不说成这门亲事?这也叫患难之交嘛!”

冯成旺的闺女常来李家坡表姐家,安娃妈对她很熟悉,印象也很好。这些话传给冯成旺后,他满心喜欢,答应了这件事情。于是,由安娃妈做媒人,冯成旺的女儿冯印绒和赵振邦结为伉俪。从此,赵振邦、冯印绒相亲相爱,生死与共。

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赵振邦风里来雨里去,既辛苦,又危险。冯印绒全力支持丈夫,无怨无悔。每逢赵振邦和地下党员、武工队员在家中开会,冯印绒总是悄悄出去站岗放哨,传送信件。赵振邦被捕后,敌人到处搜捕冯印绒母子俩,在党组织和群众的掩护下,他们才屡次脱险。赵振邦牺牲后,冯印绒强忍悲痛,吃了不少苦,独自抚育着赵春荣。

1944年,赵振邦在这里被敌人逮捕,受尽酷刑并最终遇害。

赵振邦1936年入党,介绍人是从河南来山西闹革命的老党员田园。当年,田园的舅舅也一同来到河东干革命,不幸因病英年早逝。冯印绒和丈夫赵振邦安慰田园,还帮助安葬了田园的舅舅,并为其扫墓。赵振邦牺牲后,赵春荣遵母亲的叮嘱,每年清明节为田园的舅舅扫墓,至今已经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