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奋斗强军丨“轮椅战士”与代码“赛跑”的高速人生

来源:解放军生活 作者:许鑫 何智明 责任编辑:孙泽
2025-09-23 15:28:01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王戟,长期从事高可信软件研究,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在2025年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

阳光透过酒店房间的窗户斑驳地洒落在桌面上,也洒落在一旁的轮椅上。此刻,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王戟正目光炯炯地盯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一行行代码如同音符一般,在他的指尖跳动。

前不久,正在出差的他获知自己的一篇论文被评为杰出论文奖。来不及庆祝,他转身又投入了正在参研的项目中。

昂扬状态:与代码“赛跑”的高速人生

“少年大学生”,认识王戟的人,首先都会这样介绍他。

1976年,王戟刚上小学一年级,那时,父母所在的工厂给青年工人补习文化课,每天吃过晚饭,王戟就跟着妈妈一起去听课。小小的他,那时就对数学计算着了迷。二年级上了一学期后,王戟跳级到三年级,并在1978年参加统考考入中学,虽然不满9岁,他却经常跟工厂技术科的叔叔阿姨们讨论计算工具。13岁那年,王戟以班级第一的成绩考入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从此开启了与代码“赛跑”的“高速”人生。

求学时代,王戟的每一步都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年龄最小,成绩最好”是同学们对王戟的一致评价。

博士毕业留校后,王戟将目光投向了高可信软件领域。这是个极具挑战性的前沿技术领域,理论性强、门槛高,而王戟便是国内最早倡导此研究的一批人。

2000年,王戟跟随导师陈火旺院士去参加学术会议。会上,他们敏锐地认识到,装备的发展对软件可信性需求越来越高,于是提出“高可信软件技术”概念,并结合研究实际形成学术论文,在学术界引发共鸣。这篇论文至今还在不断被学术界引用。

理论研究取得成功后,王戟结合工程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开设高可信软件技术课程,把这一国际前沿理论引入研究生课堂。

在科研这条没有捷径可走的路上,王戟始终保持昂扬状态,即使患病也坚持在病床上工作。

2013年1月23日凌晨,王戟因工作过于劳累,突发主动脉夹层破裂。在经历了14个小时的手术后,他暂时脱离生命危险。在重症监护室6个月里,王戟多次手术,最终不得不双下肢高位截肢。

出院后,王戟一边坚持康复训练,一边在轮椅上开启“加速度”,以“忘我”姿态重新投入教学科研一线。

多年来,王戟坚持在病床上、轮椅上阅读了大量论文、书籍,和课题组老师、学生讨论,总是保持活跃的学术思想,总是站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

13岁考入大学,33岁评为教授,38岁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时间从不吝啬对奋斗者的褒奖,在为梦想狂奔的路上,王戟没有被轮椅束缚住脚步,而是在一行行代码的跳动与一次次轮椅的转动中,与时间进行博弈、向未知发起冲锋。

冲锋姿态:与轮椅为伴的“无畏”征程

2013年,王戟还在手术后的康复过程中,适逢学院开设第一门慕课课程。他在病床上一直关心课程的准备情况,鼓励大家抓住在线学习的机遇推进课程建设。开课后,他持续关注开课进展,并结合国际上在线学习的发展趋势,为课程组提供具体指导和建议。

其间,王戟多次住院治疗,而每次住院第一件要带上的行李就是笔记本电脑。对于生病期间还在坚持学习这件事,王戟淡淡地说:“这是习惯,也是我的生活。”

“王戟生病后,我们都劝他好好休息,没想到康复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返教研室。”同事唐玉华感慨道。

“只有做前沿的研究,才更容易发现前沿。”对王戟而言,他总有一种紧迫感。因为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必须一直不停地学、不停地思考。

2021年,王戟再次病倒在课堂上,需要长期进行透析治疗。从此,他开启了“病房—实验室—教室”三点一线的工作模式。每次透析都需要耗时一个上午,他将每周三次的透析时间比作自己的“透气”时间,其余时间都会按时出现在办公室。

事实上,每次透析由于大量体液在短时间内脱出,人体往往会陷入低血压的状况,身体难受异常,根本谈不上休息。

“能自己做的事情我尽量自己做。”面对组织的关心、同事的关怀,王戟总是替别人着想。他经常一个人去做透析,一个人拎包出差。“大家做科研很辛苦,不用浪费时间来接送我。”

那段办公室到食堂两百米的路,见证着王戟乐观坚强的人生,路上的一草一木都仰望着这位“轮椅战士”。寒来暑往,四季变换,那个坐着轮椅冲锋的勇士始终选择迎难而上,带领团队突破一个又一个难关。

平和心态:与时代同行的价值追求

王戟的乐观精神感动着身边每一个人。在恢复工作的6年时间里,王戟常说:“要感恩组织的培养、医务人员的救治、同事们的帮助、家人的支持。”

在同事和学生眼中,王戟是正能量满满的“情绪管理达人”,从来都是笑对人生。面对重大变故,周围的人都很惋惜,王戟却说:“能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了,可以心无旁骛地搞科研。”

最好的老师是以身作则,最大的德行是身体力行。虽然学术造诣高,但是王戟却很“接地气”。许多前沿论文年轻老师和学生都没看过,王戟却已经把知识点吃透了,还会主动跟大家分享,因此,大家都喜欢跟王戟探讨问题。

讲师靳若春刚留校时,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搞科研,就去请教王戟。王戟不仅热情地分享了经验,还安排了一场讨论会亲自进行示范。讨论时,王戟会给学生准备一个白板和一支笔,要求他们用板书讲解思路并完成理论证明和推导。

现场观摩后,靳若春深受启发,也采用板书讨论的形式与学生开展深度研讨。经过一段时间的验证发现,自己和所协助指导的研究生收获都很大。

学院还有一个特殊的“教室”,它不在教学楼,只有一个会议桌、一个投影仪和几把椅子。

虽然条件略显简陋,但每次这里上课却座无虚席,还要从旁边的办公室借凳子。这是专属于王戟的“教室”。

任教以来,王戟指导过70余名学生,教授陈立前曾是他众多学生中的一个。在王戟的影响下,陈立前毕业留校后也选择了教学工作。“王老师非常热爱讲台,喜欢跟年轻人交流思想。我经常会跟学生讲王老师的故事,激励他们奋勇向前。”

30多年前,陈火旺院士曾给王戟的毕业纪念册上写下“宁静致远”四个字。一路走来,王戟始终坚守这颗可贵的平和之心,用乐观坚毅的态度拥抱每一个当下,成为自己生命战场上的冲锋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