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首页头条>>正文

我国安然度过“卫星雨” 带你了解神秘的天涯“牧星人”

来源:解放军报责任编辑:黄杨海2014-05-27 04:43

资料图: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测控指挥大厅科技人员正在紧张工作。

创业:艰苦奋斗实现五大跨越

1967年6月23日,一支航天测控队伍来到秦岭脚下,架起了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第一根天线。此时,美国、苏联已在全球布设了测控网,而我国的测控网覆盖率不到他们的5%。

起点就差了一大截,要想尽快赶上甚至超越,必须跨越式发展!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即将发射,大多数科技人员对航天测控知识知之甚少。他们刻苦钻研,在短时间内拿出一整套测控方案。“东方红一号”卫星刚刚升空,他们就准确预报了卫星飞临世界244个城市上空的时间和方位。

1975年,我国准备发射返回式卫星,一个意外的难题出现了。由于运载火箭推力限制,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轨道倾角设定在63度,而传统的卫星轨道计算公式存在一个63.4度的“临界倾角”奇点问题:即卫星轨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处于63.4度时,运算公式中的分母就是“0”,导致无法计算。

63和63.4,太接近了!科技人员反复研究,另辟蹊径,终于在卫星发射前,找到了一个新的轨道计算方案,避开了“临界倾角”这个世界难题。

1984年,中心接受了测控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的任务。那时,中心只有4台晶体管计算机,加在一起的运算速度也只有每秒几十万次,总内存量不如一台现已被淘汰的286微机。

使命如山。他们大胆探索,最终用精巧的软件设计弥补了硬件缺陷,使我国地球同步卫星测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是“航天英雄”杨利伟凯旋的时刻。“神舟”五号返回舱出“黑障区”时,回波信号剧烈起伏。关键时刻,中心果断实施“光学引导”,使雷达及时锁定了目标,创下了搜救直升机和返回舱相距50米同时着地、搜救人员30秒赶到落点现场的奇迹。

经过40年的艰苦创业,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目前已具备同时执行2颗卫星实时测控和1颗卫星任务准备的能力;可以同期管理40颗近地卫星和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实现了我国航天测控“飞向太空、返回地面、同步定点、飞船回收、多星管理”五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