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内部安全挑战:
传统上中国是一个内向型国家,内部稳定对于国家的安宁与政权的延续往往比外部挑战更加具有决定意义。换句话说,中国历代王朝,最终垮台多数是因为没有解决好内部的“关系问题”,如政权与百姓的关系、皇帝与大臣的关系,等等。
人之间之所以发生冲突,基本上不外乎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利益矛盾。目前,这种冲突在中国比较普遍,比如拆迁问题。但这种矛盾是可以解决的,而且是相对容易解决的。第二是价值矛盾,这就不那么容易解决了。价值矛盾方面,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所谓“发展的眼光”解决的。我们曾经对此有非常大的认识误区。在过去一些年中,我们认为只要社会发展、经济进步,什么问题就都好办。实际上,经济上越发展、社会越进步,社会思想自由度就越高,而且越是追求高一级的经济享受,就越不可能被基本的经济进步所满足,矛盾就会越深。所以,在价值矛盾方面,绝不是社会进步了,价值观冲突就没有了。而是社会进步了,价值观的冲突可能会加剧。第三是身份矛盾。经济利益也好,价值观冲突也罢,前提是在一个群体内发生的纠纷。假如我们国家里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不是中国人,那么你和他谈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意义吗?任何对话都进行不下去。我们要看到,今天在中国国内安全问题上,这三个方面的矛盾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且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中国内外威胁的互联网关联:
我们党高度重视互联网安全,将信息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11个重要方面之一。应该看到,在信息安全方面,除了因为“斯诺登事件”已经为我们所熟知和了解的互联网通讯安全以外,中国国家安全语境下的互联网信息安全还应该包括信息内容是否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
这里我们不是要讨论现实生活中少数“中国人”勾结外国情报机构从事网络窃密、颠覆和破坏活动的现象。不是说这些现象不存在,而是对于国家安全战略这样的宏大议题来说,如何应对个别人的卑劣行为不是一个战略话题,而是一个专业问题。我们要关注的是在中国互联网上存在的若干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现象,这些现象对中国国家安全的挑战不是个案层面的,相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传染性比较强。
具体说来,就是一段时间以来网上盛行的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具体表现为对中国和中国政府不加辨析、不问事实的质疑与抹黑,否定中国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否定中国和我们党的历史,认为政府的任何举动全是错的,政府发布任何信息全是假的,不加辨识、不加思考、不加讨论地否定,逢政府必反。这种互联网上的全盘否定论调基本上由两种人发出。一是所谓“精英”,也就是“带路党”,这些人往往通过利用某个新闻事件进行系统性、集中式的表达,把一切问题归于“社会制度”;二是所谓“屌丝”,其表达往往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只是简单重复“老百姓日子”如何如何不好,涉及中国所取得的进步时,则要么发牢骚“这都是政绩工程,和老百姓没关系”,要么怀疑“政府吹牛”,等等。
对于“带路党”的言论,因为其具有很强的崇洋媚外倾向,其很多代表人物与境外“机构”的关系脉络也比较清楚,在互联网上对他们的反驳、质疑和揭露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对于网上盛行的“屌丝”心态,却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这种心态往往迎合国际话语对中国的抹黑,散布打击中国“士气”的言论,对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不但冷眼旁观,甚至冷嘲热讽。可以说,这些言论及其所代表的心态就是国际话语在中国国内从事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意识形态渗透活动的“土壤”。但是,必须认识到,这些言论及其心态是错误的,却不是违法的,不能用法律手段加以遏止。
我们在分析中国所面临的国家安全威胁时,一定不能忽视互联网上负面言论所带来的影响。不论是战时还是平时,民心士气都是国家安全的基本心理屏障。任由这些言论肆无忌惮地破坏我们民族复兴的士气,日积月累,一旦形成普遍性的“社会共识”,产生悲观主义、虚无主义盛行的舆论气氛和人人不满的社会戾气,稍有风吹草动,在外部媒介的推波助澜之下,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样的案例近年来在国际社会不胜枚举,也正是因为这些“成功”案例,美国以及西方世界才日益重视互联网对他国政权的颠覆和破坏作用,在互联网领域,维护国家安全的斗争也才会日益激烈。一方面,是维护信息流通自由与安全的斗争日益激烈;而另一方面,则是主权国家试图遏制危害国家安全的互联网内容与所谓互联网自由的国际道义原则之间的斗争同样日趋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