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首页头条>>正文

我海空军首次自由空战对抗演练将启 “尖刀部队”大比拼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徐叶青、赵海涛责任编辑:王李宇薇2014-08-19 04:20

 

 

【记者思辨】

观战四问

——观察“金头盔”的四个视角

2013年,空军第三届歼击航空兵部队空战对抗竞赛性考核落幕。至此,空军已连续3年组织“金头盔”比武考核,共有30名飞行员荣膺“金头盔”,评出11个“优胜单位”和一批“空战优秀飞行员”“地面优秀引导员”。

有关专家认为,“金头盔”争夺战,是空军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一次颇具特色的深入实践。观察三届“金头盔”之战,从超视距打击到近距格斗、从全程电子对抗到实时数字评估、从同型机比拼到异型机对决,给我们带来许多深层次思考和启示。

一问:“王牌”劲旅为何折翼

说起3年前首届空战比武竞赛,沈空某团团长顾盛东记忆犹新。

他所在的这支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创造多项空战纪录的“王牌”劲旅,也是空军较早装备某新型战机的部队,历史光荣,武器精良,原本志在必得。

然而,对抗打响,飞行员们几乎均被对手“猎杀”。

59∶166!大比分的惨败昭示一个飞行员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骄兵必败。一味沉浸在历史光环中,满足于平台先进,平时训练一厢情愿,对以强取胜的战法研究多、以弱制敌的预想准备少,败得一点也不冤!

时隔3年,这一幕在第三届“金头盔”比武中,被航空兵某团重演——这是空军较早装备某国产新型战机的部队,体系对抗、实弹打靶、高原驻训等一系列重大任务,他们一路凯歌高奏。在首届比武中,曾夺得“优胜单位”和3顶“金头盔”。然而,时隔两年,却首轮被淘汰出局。

昔日的“王牌”劲旅,何以落马?“眼界的狭隘,是最大的落后!”广空某团团长吕广坤认为:“高飞远航之人,不能沦为坐井观天的青蛙!”

面对挫折,不少飞行员幡然醒悟: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不是那么好转的。对于信息化条件下的空战,我们还处在“滚石上山、负重攀爬”的阶段。首次参赛败北的沈空某团,回营后痛定思痛,大兴学习信息知识、掌握信息技能、研习信息作战之风,第二年就打了翻身仗。第三届比武,他们一举拿下3个“优胜单位”,4名飞行员摘得“金头盔”。

二问:“老鹰”为何败给“雏鹰”

以前记者采访飞行员,大都习惯问“你飞行了多少小时”。言外之意,飞行时间多飞行员的本事就大。然而,“金头盔”比武颠覆了这个逻辑。

侯庆龙,1987年出生的沈空某基地飞行员,是第三届比武最年轻的选手。他在新型战机上的飞行时间仅几百小时,面对飞行时间2000多小时的“老鹰级”对手,他最终以20∶13的优势获胜。

“后生可畏啊!”对手惊讶不已:只飞了几百小时的“雏鹰”,身手如此老练,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平时练得够狠!

“没错!”第三届比武竞赛最年轻的“金头盔”得主、广空某团飞行大队大队长宋辉在此次比武中,力挫多名飞行时间高于自己数百小时的“老鹰”,一举夺魁。他的感言是:“平时多走险道,战时才有坦途。”

“一名飞行员每年光自由对抗空战就飞近百架次,而且紧贴大纲上限专练精练实属罕见。”谈起该团的制胜之道,空军军训部副部长张占礼说,3年前,自由对抗空战训练起步时,很多单位曾担心出事故不敢飞。3年过去,事实证明:越是缩手缩脚,越是名落孙山;越早脱毛换羽,越早脱颖而出。

兰空某团团长汤应坤也回忆说,去年比武时,我们刚刚改装新型战机,本来不在考核之列,但我们主动请缨参战,虽然成绩垫底,却找准了差距。经过一年苦练,今年比武中我们跃居总成绩第二!

从检验性考核到竞赛性比武、从较早下达比武任务到临机通知考核时间、从武器装备自带自用到统一验收保管临时分发、从“背靠背”对抗到“面对面”互评自评……3年来,考核越来越贴近实战,“金头盔”的含金量也越来越高。据统计,本届比武初次参加竞赛的人员达到60%,一大批“80后”选手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