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首页头条>>正文

避开“修昔底德陷阱”,中国如何突破安全困境

来源:国防参考作者:孟祥青责任编辑:牛晨斐2015-01-30 08:11

中国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明显增多,安全困境进一步凸显

所谓“安全困境”,就是一国增强自我安全的行为(如增强实力和军力)会不自觉地相对降低他国安全,从而使他国为了自身安全竭力增加实力,以至卷入安全竞争的恶性循环之中,国际体系因此而动荡不宁,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也难以避免。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正因为中国崛起的历史进程到了最后冲刺阶段, 也意味着进入了最艰难的一个时期, 即高风险期。中国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大大增加,安全困境也进一步凸显。这种压力来自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综合来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冲突或战争的风险加大。近年来,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潮流并未给我国周边安全带来预想的红利,中国周边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热点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这一现象说明,在世界主要大国基本不面临军事冲突或战争危险的情况下,未来10~20 年内,我国卷入冲突或战争的风险上升了而不是下降了。

中国今天面临的对手多元、威胁多样,周边摩擦增多,热点难以预测和掌控。比如:围绕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在不同方向就面临多重挑战。在西南方向有中印边界争端,在东南方向有南海争端,在东海有钓鱼岛和海洋划界、油气资源开发争端,在朝鲜半岛也有各种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的增加。而且,美国插手干预甚至介入我国周边所有热点冲突的可能性始终存在。美国既接触合作、又防范遏制中国的两手政策没有改变,新时期又增加了“规制中国”的设想,我国来自于美国的安全压力将始终存在。

2传统与非传统威胁交织并发,互相转化。近年来,我国面临的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加重,与此同时,非传统安全挑战也更加突出,两种安全威胁同步上升,这在过去是比较罕见的。

我国直接面临许多非传统威胁挑战, 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网络攻击、太空武器竞赛、“三股势力”、恐怖袭击、能源短缺、气候变化、海外公民和企业的安全保障、走私贩毒、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等等。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能源资源的稳定供应和运输安全问题严峻;核扩散、核材料流失和走私风险增大;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网络安全问题日趋严重。上述一些非传统安全挑战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转化为传统的军事安全问题,从而引发冲突或战争。

3国内安全威胁与国际安全挑战相互影响渗透,继而引发重大危机的可能性增大。近年来,国内学界始终在争论一个问题,即未来我国可能发生的重大危机到底来自于国内还是国外?有人认为主要是来自于国内,如民族宗教矛盾激化,群体性事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引发的社会危机。也有人认为主要来自于国外,如颜色革命、意识形态渗透、和平演变、主权或领土争端引发的国家间冲突。但未来引发重大危机的导火索可能既不是单纯的国内问题,也不是直接的外部因素,很可能是国内与国际互动所导致的,即国内问题的国际化与国际问题的国内化,是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导致的结果。对这一点,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必须想方设法斩断外部与内部不稳定因素结合的桥梁和纽带。

4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防范和戒备明显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防范和戒备明显增强。总的来看,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防范和戒备比过去明显增强了,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快速发展引起了更多的疑虑,另一方面也有美国和一些国家别有用心、推波助澜的因素,当然亦有我国正当维护主权和权益、被迫反制所导致的一些反弹。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有人说这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机遇,特别是有利于减轻来自于美国的压力,可以冲击、干扰或迟滞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为我国解决南海、东海问题创造机遇。甚至有人提出,乌克兰危机可能给中国带来第三个十年发展机遇期。但一年多来,我们看到,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不仅没有因乌克兰危机而削弱,反而进一步加强了。这是为什么?因为在这场危机中,俄罗斯采取的强硬举措特别是克里米亚公投入俄,刺激了美国的神经。

美国认为,中国有可能把克里米亚模式复制到南海或周边有争议的领土问题上,从而利用乌克兰危机和俄美关系紧张,达到“获得”领土的目的。基于这样的判断,美国一年来多次强调不会因为乌克兰问题而改变“亚太再平衡”战略,更不会因为对俄制裁而放松对中国的警惕,并多次明里暗里警告中国不要轻举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