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尽狂沙始到金

——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8周年之际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本报记者 杜献洲 罗朝文责任编辑:刘航
2015-08-03 03:06

战火考验血性——

“物质的力量只是一个‘木制的刀柄’,而精神的力量才是‘闪亮的刀锋’”

4   “生死之地有真理”。我军经历太多大仗、恶仗、险仗、遭遇仗,每一血拼之仗,都是对军人血性的直接考验。

突破重围,军人的血性,是踏碎险阻的巨碾。

军史专家称,红军时期有“举世罕见的二十大战役”:长沙战役、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等,而长征途中的突围,尤为关键。

谁能忘记,湘江之战,被俘的红34师师长陈树湘,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

谁能忘记,红4团数十名司号员同时吹响冲锋号,22名勇士飞夺泸定桥。走在桥上,刘伯承感叹:泸定桥,泸定桥,我们胜利了,胜利了!

抗日战争中,苏中军区有“四大独膀子”:廖政国、童炎生、吴光明、彭寿生。在日军重重包围中,他们身残志弥坚,奋勇杀敌。

团长廖政国手臂被炸掉后,“依然带着部队打仗,致使伤口久久不能愈合”。车桥战役,他率领官兵大败日军,击毙日指挥官三泽金夫大佐。苏中军区部队的战斗传统是:“打得、跑得、饿得;猛打、猛冲、猛追!”

5   迎战强敌,军人的血性,是打破神话的传奇。

1950年10月,美军占领平壤后称:没什么力量敢和我们较量了。如此嚣张,是因为装备精良。且不说轻武器,美军每个师有“联络飞机”22架。

不可一世的美军,找了“一个错误的敌人”,没有想到“赢得战斗胜利的是人不是枪”,更没想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崭新的精神面貌。

1950年11月,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东线打响,我志愿军第9兵团第20、26、27军,分割包围长津湖地区美军,其中美陆军第1师,号称“战斗力最强”。

这是一场不对称之战。跨过鸭绿江之际,志愿军有的部队连棉衣都没有,连日冻饿,非战斗减员达40%。身穿单衣的官兵,不惧严寒,对敌猛攻。

12月24日,战役结束。我军“取得超出预定计划的胜利”。美军懊恼地称:这是“陆战队历史上最为艰辛的磨难”。

此役西线,我第38军平均每小时攻击前进5公里,经过14小时连续作战,先后打垮南韩第7师、土耳其旅、美25师、美骑1师、英28旅各一部。“这一仗,创造步兵进攻速度和顽强性的极限”,38军被赞之“万岁军”。有人评价说,“有史以来步兵从未如此辉煌过”。

“物质的力量只是一个‘木制的刀柄’,而精神的力量才是‘闪亮的刀锋’”——克劳塞维茨之语在人民军队得到充分验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