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年终特稿:军人血性,在炮火硝烟中偾张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欧阳浩责任编辑:吴昊
2015-12-21 02:16

彻底“砺胆换血换骨”,让每个岗位都成为铁血战位  

“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习主席的重要指示中,一个“带”字,直指血性培育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指挥员。

人民军队以英勇顽强、英雄辈出著称于世,在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帅中,就有9位独臂将军,4位独腿将军。虎将带出虎狼之师。《亮剑》中主人公李云龙说,一支部队的作风,是由组建这支部队的指挥员带出来的。

如今,强军兴军的接力棒历史地交到了新一代指挥员手中,然而,在长期的和平环境下,却出现了有血性胆气的指挥员被逆淘汰的怪现象。

强军先强将,练兵先练官。习主席目光如炬,深刻指出:“不能打仗、只想在军队混个一官半职、谋取待遇的人,不仅不能提拔,而且要批评教育。”经习主席批准,总政治部印发了《关于在党委领导工作中贯彻落实战斗力标准的意见》,将“打仗跟我上”在部队指挥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叫响。全军各大单位纷纷出台落实意见,由上至下,正本清源,强化选人用人导向,着力构建“想战者留、能战者用、胜战者上”的用人机制,一大批血性指数高、胜战能力强的指挥员正在乘势而上、脱颖而出:

兰州军区某机步师,新型火炮刚列装不到3个月,就成功在高原打实弹,在这个师,凡是危险性较高的课目,第一个出场的准是师领导。

一次夜航返场,总参某陆航旅一架直升机突然发动机停车,危急时刻,带飞的副大队长卫国挺身而出,使出全身力气拉杆蹬舵,在距地面不足3米处,成功保住了战机……

“穿着军装就要打仗,身居高位也敢赴死”。纵览三军,从空中第一跳、第一飞到陆地第一枪、第一炮,再到水中第一潜、第一艇……实战化演兵场上,处处都是领导干部打头阵、作示范的身影。 

“帅主敢下河,士卒敢把龙王捉”。有敢赴刀山的排头,自然有敢下火海的队尾,领导干部换上铁骨热血,也激励着部队官兵在实战化练兵大潮中脱胎换骨、凤凰涅槃。

——换“骨”。针对长期和平环境下形成的“和平病”,为官兵换上一副闻战则喜、敢打敢拼的铮铮铁骨。今年以来,全军部队大力开展“新一代革命军人样子”大讨论,向“仗打不起来”“轮不上我”等和平麻痹思想和重“练技”轻“练心”等问题开炮。如今,从机关到基层,从战斗班排到保障分队,官兵们无不认识到:战场没有局外人,血性是每名军人的“必修课”。

第21集团军某旅副连长黄和平,出国参加国际侦察兵培训,为磨砺打仗硬功,每每把自己练到体力透支。毕业考核,他因达到体能极限从10米高空摔下,头部受伤,昏迷长达5个小时,苏醒后依然拒绝退出考核,拼尽全身力气圆满完成最后一个考核课目。

——换“胆”。直面战争形态正在加速演变的大势,为官兵换上一颗首战用我、有我无敌的英雄虎胆。在近两年开展的战斗力标准大讨论中,官兵们取得这样的共识:敢于亮剑、刺刀见红的战斗精神永不过时;要取得未来战场“入场券”,首先得从练胆、练气、练血性入手,闯过不怕牺牲这一关。

在二炮许多部队,手持大国长剑的官兵,在磨砺信息剑法的同时,今年纷纷恢复了单兵刺刀训练。官兵们说,虽然拼刺刀在“非接触作战”中应用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但无论战争形态怎样变化,它始终是人与人的比拼,没有血性是战胜不了敌人的,血性永远是军人的脊梁,“敢给大炮上刺刀”的精神一刻也不能丢。

——换“血”。从源头从根本从“兵之初”抓起,为官兵换上一腔平时敢担当、战时敢赴死的澎湃热血。新兵是一支军队的未来,从兵之初就要磨砺血性胆气。今年,所有新兵、新学员一入营,就纷纷参与到“新一代革命军人样子”大讨论中。“孩儿已经懂得了∕‘战士’的含义∕不付出代价怎能胜利……”在第14集团军某旅,大讨论的第一课,就是组织新兵们学唱这首《寄给妈妈的日记》。这首歌的歌词是根据该集团军19岁的烈士王建川在战场上写给妈妈的战地诗改编的。

王建川明明知道上了战场就意味着可能会牺牲,却毅然从军入伍,新兵一下连就奔赴前线,在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英勇牺牲。今年初,习主席在视察第14集团军机关时,饱含深情地谈起这首诗,并由衷地称赞:“这就是军人的血性!”

军人样子大讨论,让越来越多的新兵懂得了王建川诗中所说的“战士”的含义。大家按照习主席指示要求,在硝烟中磨砺自己的血性意志。在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三大队,学员姚峰在五公里越野考核最后50米冲刺中,腿部韧带断裂摔倒在地,但他咬紧牙关忍着剧痛匍匐爬过终点,抬上救护车时他说:这一刻我才觉得自己是名真正的战士……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