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和中央军委运筹设计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纪实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欧世金、欧灿 等责任编辑:张硕
2015-12-30 16:25

一次凝心聚智的强军问策

兵之胜败,本在于政。坚强的政治决心是军事改革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改革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始终在习主席亲自筹划、指挥下进行。

作为党的领袖和军队统帅,习主席决策成立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并亲自担任组长,亲自确定改革重大工作安排,亲自领导调研论证和方案拟制工作,三次主持召开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多次听取情况汇报和意见建议,紧紧引领着改革的方向、路径和进程。

2014年春暖花开时节,全国两会刚刚闭幕,习主席就主持召开军委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改革重要举措分工方案和改革工作路线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指挥部正式成立,改革工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起跑决定后程。习主席要求领导小组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管全局,搞好总体设计;加强对改革重大问题的研究,深化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坚持科学议事决策,坚持走群众路线,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方法论指导。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范长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许其亮,多次听取情况汇报,召开专题座谈会,组织研究重大问题,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具体指导方案论证。

中央军委陆续成立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项小组、专家咨询组、筹备工作组,按照小核心、大外围的模式和强化全局观念、形成整体合力的思路,跨部门、跨领域从全军遴选数百名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精兵强将,以对党、对事业、对历史负责的精神,集团作业、强力攻关,发挥“改革司令部”的中枢作用。

改革之难,难在突破利益藩篱,引领军心所向。在习主席直接领导下,改革调研论证过程成为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全军智慧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汇聚共识的过程。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是改革的向导。找准问题,就找到了改革的突破口。

国防和军队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要解决的大都是长期积累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习主席洞察全局,强调要抓住制约战斗力建设的重难点问题,在领导指挥体制、力量结构、政策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上狠下功夫,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为改革调研树立起鲜明的问题导向。

围绕改什么、怎么改,军委领导、各改革工作机构、军委改革办展开高强度、高密度、大范围的调研。仅从2014年3月到10月,就召开800余个座谈会、论证会,覆盖690余个军地单位。

调研论证将问题导向、问题倒逼贯穿始终,力求找准制约我军建设发展的短板和不足:领导管理体制矛盾主要集中在高层,职能泛化、机构臃肿、“头重尾巴长”;没有建立完整的陆军领导管理体系,组织体系存在结构性短板;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要素不全、功能较弱,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尚未建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军队规模结构不合理、政策制度滞后……一条条意见直指问题弊端,一个个建议包含恳切期望。

——改革为了强军,强军依靠官兵。发扬民主、群策群力,改革就有了不竭的活力源泉。

“要加强对重大改革问题的调研,尽可能多听一听基层和一线的声音,尽可能多接触第一手材料,做到重要情况心中有数。”习主席的要求,贯穿改革调研工作全过程。

2014年4月中下旬,军委改革领导小组分别听取大单位主要领导意见建议,习主席专门抽出时间听取部分单位领导汇报。5月初,军委改革领导小组分别听取四总部领导意见建议,习主席再度听取部分单位领导汇报。

“我们在作出改革决策之前,要先听他个八面来风。”习主席到机关、走院校,上高原、访边疆,进战车、登军舰,与官兵一起把脉改革,向官兵寻计问策,鼓励大家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对因时间原因未能充分发表意见的同志,他专门指示“有什么好的想法,还可以通过有关渠道向领导小组反映”。

习主席以身示范,立起了民主决策的标杆。

调研论证阶段,先后逐一征求大单位主官和四总部领导意见,积极吸收有价值的建议;面对面个别访谈,听取900多名在职和退休军地领导、专家的意见;就重大问题精心设计问卷,对2165名军以上单位班子成员和师旅级部队主官的问卷调查进行系统梳理、统计分析;在全军政工网开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大家谈”栏目,收到官兵意见建议3400余条……

改革方案建议拟制过程中,又先后3轮逐一征求军委领导和老领导,四总部领导和大单位主官意见,吸纳意见建议257条,进行150多次调整、修改和完善。

习主席和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决心之大、推进之实、言路之广,极大激发了全军上下广泛参与的热情。当面直陈、来信建言、网络热议……广大官兵纷纷以各种方式为改革献计献策,奠定了改革“最大公约数”的深厚基础。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