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1年7月,53岁的布热津斯基应邀访华,并接受邓小平的建议,携带妻子穆斯卡、儿子马克和伊恩、女儿米卡,来到中国重走长征路。“我们一家成为踏着历史性的长征路线上红军足迹旅行的第一批美国人!”他感慨地这样说。
回国后,布热津斯基在美国《生活》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沿着红军长征路朝圣记》的文章,他这样写道:
1981年7月9日下午,我们到达了位于中国遥远的西南省份贵州的娄山关。我们首先攀登了一座不高的山冈,走过狭窄崎岖的山路,依稀可见当年红军在战斗中留下的枪炮痕迹。勇敢地面对着多刺的灌木丛和讨厌的黄蜂,我们登上了更高的山峰。这里有着壮丽的、主导整个地区的全景视角,可以看见远处雄伟的群山、狭窄的峡谷和红军用鲜血拼杀出来的一条蜿蜒山路。正当我和妻子穆斯卡沉醉于这醉人的风景当中,我们的两个儿子为谁更应该获得更大的荣誉而争论起来。伊恩,第一个爬上防固山峰;马克,成为第一个到达娄山关顶端的美国人。无论何种情况,我的女儿米卡都是第一个毫不费力地登上这些山峰的美国女性。
娄山关是我们此次中国之行的第一个目标。收到来访的官方邀请以后,我向中国政府请求不按照通常的旅游线路参观,我们家庭因而获得重走传奇性的伟大长征路线部分地方的许可。长征的巨大反响在今日中国依然能被感受到。通过对长征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获得对这个国家和其领导人更加深远的视角解读。
长征发生在1934年10月的江西省,共产党武装力量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包围。红军部队一路向西战斗,穿过湖南和贵州两省,向西南方向云南省进发,然后向北经过四川省,穿过川西北艰险的康藏高原和草地,最终在陕西省找到了天堂,在著名的延安建立了根据地。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长征反反复复曲折前进着,偶尔也有撤退,总共覆盖了超过从纽约到旧金山来回的距离。这期间的牺牲率是无法描述的。虽然准确的数字不得而知,但据估算在10万人中,仅有8000个幸存者成功到达了延安。像汉尼拔将军翻越阿尔卑斯山和拿破仑从莫斯科撤退一样,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部伟大的史诗。
对于红军来说,娄山关战役代表着第一个明显的胜利。为了纪念这次战役,毛泽东写下了著名诗篇《忆秦娥·娄山关》。
我们从上海坐飞机,到达贵州省的首府贵阳。空气潮湿又闷热。我们乘坐的是一辆中型客车,陪同的是中国制造的吉普车。仅仅通过观察手表,我们还没来得及调整指针的时间,我们可以明确感受到自己已身处世界的另一边,远离我们在弗吉尼亚州麦克林恩的家。
一条河流穿过贵阳的郊区,水深且缓慢地流动着。鸭子在浅滩里滑行,孩子们在波澜不惊的湖水中游泳,旁边还有泡在水里的水牛。河上徘徊着难闻的雾气。在桥上我们完全停滞不前,被一群对外国人极其好奇的小孩子欢笑地包围着。
城镇后面是一座座锥形的山脉。在我们西方人眼中,这使我们想起中国传统古典绘画中的那些相似的山。我们来到贵阳发现这些山真实地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