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习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关于人民的论述,想到两件轶事:
一个是,抗战时期,聂荣臻在晋察冀边区,几乎跑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他不论走到哪里,都是一人一马,一个警卫员。有人担心他的安全,聂帅说:“尽管我们处在敌人的封锁包围之中,甚至我们的司令部距敌人不过几十华里,尽管有许多战火纷飞的场面,但是,我们却有一种安全感。在群众的海洋里,安全得很啊!”
第二个是,习仲勋主政广东期间,不论走到哪里,不扰民,不封路,不设警卫。他说:“真正的警卫是人民,这是铜墙铁壁。我个人就是偏不信这个邪,就偏在群众中走来走去,那才是最保险的。”
两个故事,阐明一个道理:人民是江山,也是靠山。把血脉融入人民,把根扎在群众之中,我们党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服务人民、依靠人民、扎根人民、为了人民的历史。人民是天,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是地,是我们生存的土壤和根基。战争年代,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但反动势力对我们没有一点办法,原因是:“他是瞎子,我们有眼睛。”“强大的失败,因为它脱离人民;弱小的胜利,因为它同人民联系在一起。”和平建设时期,同样需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依然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依然是历久弥新的永恒课题。
刘伯承元帅曾说,老百姓不是命里注定要跟我们走的。过去跟我们走,不一定现在跟我们走;现在跟我们走,不一定将来跟我们走。“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现在,我们不妨扪心自问:如果战争再次爆发,我们能否一夜之间动员起群众踊跃支前?如果丢掉了密切联系群众这个法宝,老百姓还会像当年那样拥护我们吗?
遗憾的是,有人把脱离群众当作“光荣的缺点”,常常是挂在嘴上,而没有落实到整改的行动上。少数党员干部官气多、泥土味少,坐会议室多、进农家院少,高脚杯端得多、大碗茶端得少,电话本上、朋友圈里没有多少普通群众。“困难时依靠,顺利时就不依靠;需要时依靠,不需要时就不依靠;口头上依靠,思想上并不依靠”,邓小平批评的这种现象,在当今一些人身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见不到群众就憋得发慌!”新中国成立之初,日理万机的毛泽东主席常如此感慨。一个政党,一旦脱离群众,就像鱼离开水,树断了根,失去生存的土壤,没有了力量源泉。苏共亡党亡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党内出现了一批“脱离群众、站在群众头上的特权者”。它警示我们,脱离群众绝不是什么“光荣的缺点”,而是最可怕的“敌情”,最致命的“短板”。只有完全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赢得民心、获得支持;只有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党的事业才能生机勃勃、万古长青。
一滴水放在大海才不会干涸。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置身于群众的海洋,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