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向乡亲鞠躬道歉时说了什么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张信春 魏上海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6-11-10 03:21

多看群众“脸色”干事

■张信春 魏上海

坚持党的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学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不由想起焦裕禄的一段往事来。1962年,适逢大饥荒时期,兰考县“盐碱地白茫茫,枯草片片”,人们争相爬火车外出逃荒。县委书记焦裕禄含泪向逃荒的乡亲鞠躬道歉,说:“口粮问题不解决,一味堵截那是扬汤止沸,怎么能中呢?咱们不能光看领导的脸色,还要看看群众的脸色!”

然而不可否认,也有一些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往往只看领导“脸色”,而不看群众“脸色”,他们干工作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整天揣摩领导心思,善于察言观色,把领导的好恶作为办事的出发点,领导喜欢什么就干什么。看着上级“眼色”干事,甚至为了取悦上级领导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最终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也会失掉群众的信任支持。因此,党员干部应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一致起来,抛开一己之私,敢讲真话、报实情。

群众的“脸色”是衡量政策好坏的显示器,是执政得失的晴雨表。多看群众“脸色”,才能用好手中权力,真正服务好广大人民群众。多看群众“脸色”干事,既是为民服务的前提,也是转变作风的体现,更是凝聚人心的保证;多看群众“脸色”干事,就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扎扎实实为群众谋利益;多看群众“脸色”干事,会让我们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可以把失误减到最低限度。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攻坚期,许多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诸多社会问题复杂交织,人们价值选择多元,行为方式多样,思维活动多变。面对这样的形势和任务,只有经常深入群众,常看群众“脸色”,多听群众呼声,才是各级党员干部应有的工作姿态,每名党员干部都应具备这样的基本觉悟。

通过群众“脸色”,可以不断检验党员干部的工作,告诉党员干部哪些工作需要加强、哪些制度需要完善、哪些事项需要改进、哪些缺点和错误需要改正。因此,要坚持把群众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当做工作标准,不唯领导“眼色”办事,善看群众“脸色”行事,群众不高兴的时候,要耐心倾听,收集好的意见建议,努力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群众高兴满意,则把群众的称赞当做继续干好工作的动力和方向。

刘少奇说过,一个好党员,一个好领导的重要标志,在于他熟悉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劳动状态,关心人民的痛痒,懂得人民的心。对待群众,党员干部既要热情和蔼、虚怀若谷,又要推心置腹、诚心诚意,对群众多一些嘘寒问暖,少一些官腔官调,在与群众的相处中交心知心,增进感情,拉近与群众心的距离,从而受到群众欢迎、得到群众信任。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昨天满意不等于今天满意,一件事满意不等于件件事满意,部分人满意不等于所有人满意,要让最大多数的群众满意并非易事。因此,党员干部要在内心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毕生追求,让自己深深植根人民群众的土壤中,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对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反映强烈的敏感问题、影响建设的难点问题,敢于正视,敢于较真,敢于碰硬,敢于一抓到底,只有这样,群众脸上才能流露出有难就有帮的幸福之色、有求就有助的愉悦之色、有呼就有应的和谐之色,我们党的执政根基才能永远稳固。

(作者单位:73016部队)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