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里,巴西世界杯掀起的足球狂热几乎席卷了全球,而自这项运动诞生以来,就深受人们的追捧和热爱,即使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也未曾中断其传承,正如英国足球名将比尔·香克利所言:“足球无关生死,它高于生死。”
组建“足球营”开赴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希望借助足球比赛鼓舞士气,因此没有下令中止职业联赛。前线的士兵们对比赛保持着极大的热忱,经常传信家中询问赛况进展,当然对足球的热爱也让士兵在潮湿的战壕中保持着对和平生活的憧憬。然而,随着战争日渐残酷,越来越多的人对运动员不上战场表示出不满。“为什么身穿球衣的棒小伙能在球场踢球欢呼,而我们却要在异国他乡浴血奋战呢?”英国政府内也传出声音:“球员四肢发达,精力充沛,何不让他们到战场上去打仗?”
在舆论的压力下,英国足球界响应战争部的提议,于1914年12月12日组建了“足球营”。当天就有30名球员报名参军,到元旦时,战争部和英国足总正式向外界宣布“足球营”成立并开始训练。新兵训练期间,球员士兵每周六可以返回各自俱乐部参加比赛。
到1915年3月,“足球营”的职业球员已经达到122人,除了球员,“足球营”还招募了大批俱乐部官员、裁判和球迷,很快便齐装满员,“足球营”被授予“米德尔塞克斯团第17营”的正式番号,奔赴欧洲战场。此后,这支团队在欧洲经历了残酷的索姆河战役、阿拉斯战役等,多人荣获勋章,球员沃尔特·图尔还成为英国陆军中第一位黑人步兵军官。而整个战争期间,“足球营”共有上千名士兵牺牲,再也没能返回球场。
戴着防毒面具也要踢球
毒气是一战后期最令人心悸的武器,交战双方都曾大量使用,仅德国就用了12万吨以上。因毒气死伤的人数达百万,时为德军下士的阿道夫·希特勒也曾被芥子气弄得暂时失明。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前线的英国士兵也没有放弃对足球的热爱。在战斗空闲时间里,士兵们会戴着防毒面具踢上一场球,享受运动而不是战斗带来的大汗淋漓。“最幸福的是炮兵,”一位老兵曾回忆,“因为他们的阵地远离前线,可以不戴防毒面具放心地踢球。”
当时英军中有一支由前皇家工程师队组成的业余球队,他们曾获得1908年足总杯业余队比赛冠军。这支球队一边打仗一边坚持训练。为防备突如其来的毒气,球员被要求在比赛和训练中戴上防毒面具。规则是这样的:听到裁判吹响开场哨,球员们第一件事不是开球,而是拿出防毒面具戴好,此前碰球是犯规的。比赛进行期间,裁判会吹哨暂停,让球员们摘下面具享受一下顺畅的呼吸。这时候,球员们要把面具拿到场边,和自己的枪支装备放在一起,然后才可以触球。
当场上球员们拼抢的时候,最担心的是场边观战的军官。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士兵在球场上严重受伤,从而造成非战斗性减员。因为在球场上受伤的几率要远高于战场上。当时的著名球员埃迪·梅森加入英国陆军皇家龙骑兵团服役7年,经历过马恩河战役、叶普斯战役和埃纳河战役等,几乎毫发无损地活了下来。然而却在1919年代表赫尔城队踢第一场比赛时,短短几分钟便重伤下场,以至于错过了整个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