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体育频道>>正文

“足球营”奔赴欧洲战场 战场上踢球保持士气

来源: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作者:张晓红责任编辑:卢建霞2014-06-25 08:47

战争中的“有限解禁令”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军队袭击波兰,二战在欧洲拉开战幕。一周后,英国足总宣布,除军方组织的比赛外,所有的商业性足球比赛暂停。原因很简单:德国空军对伦敦等城市进行密集空袭,比赛得不到应有的安全保证。不过,另一个原因是,当时兵源紧张,国防部不能容忍俱乐部还投入大量人力进行足球联赛。不过“禁球令”发布后不久,内政部又宣布了一项“补充规定”:在不干扰工业生产、士兵服役和民众安全的前提下,民间可适当举办足球联赛。条件是,观众不得超过8000人。这一“有限解禁令”让足球重新受到追捧,一些小规模的地区联赛逐渐恢复。

其实,当时最热衷球赛的是军队。因为踢足球不仅让士兵们可以锻炼身体、保持高昂的斗志,还可以释放临战前的紧张情绪。当时英国本土至少有1.5万名士兵随时准备走上战场,焦躁、无聊、紧张、各种不安情绪在等待中滋生,足球就成了他们最理想的宣泄工具。

战争期间的比赛条件相当艰苦,最大的问题是场地。当时伦敦是德国空军的重点轰炸目标,那里的足球场不是被炸得满目疮痍就是被征挪他用。比如阿森纳队的海布力球场,就被征用为空袭避难中心,以至于阿森纳队比赛时不得不与北伦敦的对手托特纳姆热刺队共用一块场地。另外,当时许多球员和教练都已应征入伍,无法比赛。1939年复活节,博尔顿巡游者队(英格兰足球联赛最早的十二支创建球队之一)队长哈利·格斯林在比赛现场发表演讲,号召观众踊跃参军。两天后,他和巡游者队所有一线队员全部加入皇家炮兵第53野战团,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利物浦队全体队员加入了英国陆军“国王团”服役,还在团里建立了一个小小的足球俱乐部。

整个战争期间,共有80名英国职业足球运动员牺牲,更多人受伤或成为战俘。哈利队长于1944年阵亡于意大利。

被法西斯绑架的比赛

乌拉圭一位作家曾将足球比赛比作“精心纺织的战争”。足球能激发人类本能中对所属群体的归属感、忠诚与狂热,以及对敌方的憎恶、仇恨乃至攻击。而对于一些怀揣野心的政客而言,足球比赛往往具备巨大的可利用的政治煽动力。

用政治绑架足球的始作俑者是意大利纳粹头目墨索里尼。1938年第三届世界杯比赛中,为了彰显法西斯国家的“优越性”,墨索里尼对闯入决赛的意大利队发来“死亡电报”:“要么夺冠,要么去死!”最终,在裁判的偏袒和对手的容让下,意大利队问鼎雷米特金杯。失利的匈牙利球队并未因此沮丧,“我们虽然失去了比赛,却挽救了22条生命。”

与狂热的球迷墨索里尼不同,希特勒对足球的兴趣不高。据说他一生中真正看过的比赛只有一场:1936年8月7日德国与挪威的国际友谊赛。在观战的元首、副元首、宣传部长、空军元帅等一众大佬的面前,德国队居然输了,希特勒一言未发迅速离去,从此再也没有看过别的比赛。

但纳粹德国并没有放弃将足球作为宣传工具。1938年,英格兰队在德国与东道主进行了一场友谊赛。这场比赛因客队赛前被迫行纳粹礼而声名狼藉,但足球赛场上是凭实力说话的,德国队最后还是以3∶6输给了英格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