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已经结束的十三冬会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12个小项比赛中,我军选手斩获半数奖牌——
冠军总归这里

上图:1月26日,包揽冬季两项女子10公里追逐赛奖牌的我军选手张岩(中)、唐佳琳(左)、王学兰在颁奖仪式上敬军礼。本报记者 张晓祺摄
今天的十三冬会雪上赛场,我军选手摘金夺银,继续着此前的高光表现。
冬季两项女子追逐赛,我军选手包揽前三。张岩获得金牌,唐佳琳摘得银牌,王学兰获得铜牌。男子追逐赛,老将程方明和队友于金分别获得二、三名。
5金6银7铜,18枚奖牌。在已经结束的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12个小项比赛中,我军选手斩获半数奖牌,赢得赞誉一片。
然而,耀眼的荣誉,是用荆棘编织而成——
八一雪上运动大队有冬训和夏训两处训练基地,这两片土地,都浸透了队员们刻苦训练、钻研滑雪技能的汗水。
双峰,是我军雪上运动大队的冬训基地,地处黑龙江省海林市的深山老林中,距离最近的小镇都有100多公里。解放军雪上运动大队大队长张涛如此介绍:“看过《林海雪原》么,我们双峰雪场就在林海雪原的深处。”
在双峰训练,真的很苦。
寒冷,是大家每天都要面对的难题。冬季最冷时,早晚零下40多摄氏度,中午也是零下20多摄氏度,但不管天有多冷,队员每天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约50公里的山地越野滑雪训练。在长达半年的冬训中,无论是十几岁的年轻队员,还是二三十岁的老队员,都要抓住这个“黄金季节”苦练。训练中,大汗淋漓时,身上冒着腾腾的热气,但头发、眉毛上,却满是冰碴子。“雪上桑拿”,一个形象的比喻悄然传开。
为了保证其他季节的训练,八一雪上运动大队还在旅顺设立了夏训基地。很多人会好奇,没有了雪,队员们怎么进行训练呢?事实上,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
在夏季训练场,你会看到,运动员雪杖、雪鞋都一样,唯独脚下配上了一种七八十厘米长、前后各有一个轮子的“滑板”。刘光途副大队长说,这是最接近滑雪的模拟训练。期间,他们还会穿插心肺功能、耐力练习以及射击训练等。
荣誉的背后,有泪水。
雪上运动是冬季项目,所以春节前后是大家最忙碌的时候。为了备战,很多人从进入雪上运动大队直至退休,过年都没有回过一次家。
队医董大会,在八一雪队工作了19年,但只有2007年外出进修时,才在岳父岳母家过了一次春节。问及感受,董大会苦涩一笑:“早些时候,每逢春节,我们都会一起哼《想家的时候》,流些男儿泪;现在自己年龄大了,要和年轻队员一起,包容他们想家的情怀。”
荣誉的背后,还要战胜那些不期而遇的伤病。
2009年,张岩才18岁,在世界青年锦标赛上连夺女子冬季两项10公里和6公里两枚金牌,意气风发。但这一年她训练中摔成重伤,肝脏破裂,甚至有生命危险。手术后的张岩,睁眼见到自己的教练吕亮,喃喃地问:“教练,我没有摔死啊,以后还能不能参加比赛了……”
近7年后,张岩终于收获了自己的首枚冬运会金牌,“这一刻,真的很幸福!”
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这就是滑雪人无悔的青春。
“滑雪运动充满了激情和挑战,苦中有乐,苦中有甜。”大队长张涛语气坚定地说,“越野滑雪和雪野射击,是与军人有天然联系的竞技项目,我们用运动成绩为军队争了光,我们总结的一些宝贵经验,对提高部队战斗力也大有益处,相信未来会更好!”
(本报乌鲁木齐1月26日电)
(《解放军报》2016年01月27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