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明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参与奥运,体育观念在变化。
中国体育走向世界之初,正是改革开放方兴未艾的年代。体育本身所蕴含的象征、示范、激励等功能,最能点燃国民拼搏人生、渴望成功的激情。“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就是受中国女排创造“五连冠”战绩的鼓舞,由大学生们率先喊出来的。
在这样的氛围中,金牌,尤其是奥运金牌,自然会承载来自各方的期冀。动力与压力的共生互动本是常态,可一旦把金牌看得过重,让它超负荷地承担过多功能,它也会变成沉重的负担。
采访汉城奥运会的时候,我就隐约感觉到这一点。那时,记者的眼里全是金牌,新闻追逐金牌,金牌产生新闻。凡是中国选手有可能夺金的赛场,必定会聚集一群中国记者,戏称“扑金牌”。谁知,也许是压力太大,一些优势项目的名将心态失衡,相继失手,中国军团的夺金计划一再落空。记者们沉不住气了,竟生出一种玩笑般的迷信:谁去中国选手失败的现场多,谁就可能是“灾星”。很不幸,我入选了。中国乒乓球女单选手陈静进入决赛后,一位平时关系很好的资深记者郑重其事地对我说:“中国夺金的项目不多了,明天陈静的比赛,你就别去了。”我默然,同样怀疑起自己,第二天果真没敢露面。
汉城奥运会后,人们围绕金牌有过一番探讨,渐渐廓清了金牌的基本属性以及对待金牌的正确态度。
金牌就是金牌,是人类创造的对运动成绩的物化确认,任何附加其上的不能承受之重或不能承受之轻都可能让它发生畸变。事实上,作为成功的证明和荣誉的象征,没有哪个运动员不渴望得到它,当然要拼、要争;然而,金牌得失的因素太多,如果说只有夺得金牌才算为国争光,那么丢了金牌又该怎么说?所以,看淡得失,看重精神,充分享受拼搏夺金的过程,才是参赛者与观战者都应秉持的心态,即所谓“胜固可喜,败亦欣然”,只要尽了力,人生无遗憾。
道理好说,真正面对金牌能够保持平常心的,还是在中国体育实力增强之后。今天,中国的奥运金牌累计已达213枚(其中夏季201枚、冬季12枚),而我们依然喜欢它、仰慕它,依然会为奥运健儿夺得的每一枚金牌喝彩点赞,但我们不会把它当成衡量成败的唯一标志,正如我们不会把奥运战略演变为金牌战略一样。这种渐趋理性的价值观,也许更能反映出一种自信,一种历尽沧桑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