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营
武警四川总队乐山支队制订三十二项量化指标提升演训水平——
“体系贡献率”成为考评硬杠杠
■洪福乐 解放军报记者 张磊峰 邵博康
“目标正在移动,迅速侦察锁定!”初冬的川南腹地,硝烟弥漫,枪声四起。一场贴近实战的比武考核正在武警四川总队乐山支队训练场紧张进行,只见无人机迅速升空,侦察小组动若风发,火力组严阵以待。
置身现场,记者发现这场考核与以往有所不同,记分牌上看不到“单兵射击50环”这样的单项成绩,取而代之的是“情报支撑贡献率”“火力协同匹配度”等新指标。
“过去主要比‘谁是尖子’,现在侧重看‘谁能为体系加分’。”现场督考的支队参谋长一语点明这场考核的亮点。
机动四中队的机枪手袁尚斌,是支队有名的“火力王”。往年比武,他凭借精准的射击屡屡夺魁。可这次考核之初,他却栽了跟头——就在他捕捉到“敌”火力点时,没等侦察组传回最新坐标就下令开火。虽然弹雨覆盖了目标区域,导调组却判定“打击延迟、效能不足”,一下子扣了20分。
“我打得又快又准,怎会效能不足?”袁尚斌满脸不解。导调员调出数据告诉他:开火时“敌”火力点已转移10米,更关键的是,他的贸然开火打乱了突击组的进攻节奏。
机动一中队突击组组长田淇文的经历同样令人深思。他带领队员仅用1分15秒就突击进入“敌”阵地,比预定时间快了半分钟,成绩却依然垫底。原来他只顾着自己突击,没有及时将阵地内的“残敌”分布情况通报给侧翼分队,导致友邻分队险遭伏击,被判定“体系贡献率不足”。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机动二中队。他们的单兵成绩不算最拔尖,却凭借出色的协同配合拿下考核第一。侦察组发现目标立即共享坐标,火力组精准覆盖,通信组全程保障,甚至还为友邻分队补上了通信断点。
“战场不是体育竞技场,单打独斗很难取得胜算。”考核复盘会上,支队长的话掷地有声,“过去练的是‘一招鲜’,现在要会下‘一盘棋’。”
考核暴露出的问题,早被支队党委看在眼里。此前一次演训中,侦察兵摸到“敌”指挥部,却因通信设备兼容问题,没法及时回传情报;火力分队准备就绪,因等不到精准坐标,最后只能“盲射”。
经过深入调研,支队梳理出情报传递滞后、分队协同不畅等8类问题,最终制订出以“体系贡献率”为主的32项量化考评指标,从“火力覆盖精度”到“情报传递时长”等,都有明确标准。
为了让新标准落地生根,作训股参谋梳理近3年的演训记录,把“情报传递时长不超过30秒”等软要求变成了硬指标。基层官兵的建议也被充分吸纳,融入考评细则:机枪手提出“要给火力组留出接收情报的时间”,通信兵建议“明确不同场景下的链路保障标准”……
考评的“指挥棒”指向哪里,训练的“风向标”就转到哪里。如今在支队训练场上,“各练各的”的场景不见了。靶场上,机关干部和战士们一起训练,既要考命中率,也要考“能否为友邻分队提供火力掩护”;侦察兵故意发送模糊情报,考验通信兵的解码能力;无人机操作手则将侦察到的信息实时传至火力组终端,锤炼“情报—火力”一体联动的本领。
列兵魏峰的成长是这场转型的缩影。刚下队时,他认为“只要把枪打好就行”。现在,他不仅要精练射术,还要学习侦察器材使用和通信原理。“上月换岗到火力班,第一次按侦察兵传来的坐标打靶,比自己单打准多了!”魏峰告诉记者,现在让他骄傲的不再是打出满环,而是“能帮突击组少走弯路”。
支队还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跨专业交叉训练”,班长要熟悉全班武器,中队主官须掌握各分队战术;开设“体系练兵讲堂”,让狙击手和侦察兵共同研讨“如何为精准射击提供坐标”;引入兵棋推演,在模拟战场环境中锤炼协同能力。
“既要练强‘五指’,更要攥成‘拳头’。”作训股股长陈聪说,如今支队大多数官兵实现了“一专多能”,机枪手能客串侦察员,通信兵能参与保障,就连机关干部也能指挥基层分队练协同。
一个月后,田淇文再次站上演训场,他的口袋里多了一个小本子,记录着上次考核的教训。突入“敌”阵地后,他立即通报:“左翼发现‘残敌’逃窜,坐标已发送!”侧翼分队迅速协同:“已按坐标完成拦截!”
这一次,田淇文没有只顾着冲锋,而是时时与侦察组、火力组保持沟通,甚至还帮通信兵检查了链路。最终,他所在的突击组不仅圆满完成任务,还为友邻分队提供了3次关键情报,“体系贡献率”获评92分,从上次的“垫底”跃升到“优秀”行列。
这样的转变在支队随处可见。在最近一次综合演练中,从侦察发现目标到火力精准摧毁,从突击组突入到后勤组设点保障,全程实现了“无缝衔接”。
“体系制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需要久久为功。”支队长孙衍峰表示,从“单打独斗”到“协同联动”,他们还在不断探索优化山区情报传递、完善多兵种编组、改进后装保障等课题。
夕阳西下,训练场的枪声渐渐平息,田淇文和战友们带着新的收获和思考,准备在当晚的研讨中继续掀起关于体系制胜的“头脑风暴”……
记者感言
少说“我”,多说“我们”
■张磊峰
当训练场上的赞誉不再只聚焦于“神枪手”或“飞毛腿”,当一名战士最大的荣誉从“个人夺魁”转向“为体系赋能”,一场深刻的军事训练转型变革便已发生。这启示我们,体系练兵、体系制胜,要少说“我”,多说“我们”。
思想“破冰”是这场转型变革的起点。必须彻底打破“与己无关”的思维壁垒,让每名官兵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每个决策、每个动作都与全局和胜负紧密相连。这种认知转变,要求指挥员成为“体系设计师”,每名战斗员成为主动嵌入的“体系节点”。思想通了,路径才能清晰。
行动“突围”体现在训练场的“去自我中心化”。新的训练模式,要求将协同从一般要求变为可量化、可考核的硬指标。射击训练既要看命中率,更要评估其目标选择是否符合攻击意图;侦察演练既要看情报获取,更要考核其传递速度是否适配火力需求……通过设置旨在提升协同效能的标准,牢固立起贴近实战的训练导向,引导各单元、各要素向体系制胜聚焦。
这场转型变革还需要“一专多能”人才的支撑。“单项冠军”在体系作战中远没有“全能选手”重要。这要求人才培养从“深挖一口井”转向“拓宽一片湖”,通过跨专业轮训、角色互换等方式,锻造更多“战场多面手”。当每名官兵都能理解其在全局中的价值,并能预见其行为对全局产生的影响时,他们才会自觉跟上协同的节奏,融入体系运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