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有一部“活兵书”
■刘凤翔
开国大将徐海东能打仗、善用兵,留下很多经典战例。他有句名言:“我这个人打仗有瘾,走路有瘾,就是没有官瘾。”今天,我们向徐海东等优秀战将学习,很重要的就是要学习他们善谋打仗、能打胜仗的过硬本事。
徐海东没有上过正规学堂,也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军事理论教育,却被誉为胸中有一部“活兵书”。这主要源于他坚持向战争学习、向人民学习、向对手学习,不断总结作战经验。在创建鄂豫陕苏区的斗争中,他深入了解地理、民情和敌情后,提出“诱敌深入,先疲后打”的军事策略,取得一系列以弱胜强的重大战绩,为根据地创建和红军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熟读兵书百卷,韬略生焉。”钻研兵书、深谙兵法是一名优秀指挥员应有的追求和使命。很多伟大的兵书,揭示了战争规律、战争指导规律和军队建设规律,是指导打仗的有力思想武器。谁能更加深入系统学习兵书,灵活运用兵书,谁就可能抢占战争先机、赢得制胜优势。我军的核心职能是打仗,指挥员的最高贡献是打赢。只有胸中有兵书、脑中有韬略、手中有战法,才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兵书,是兵家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学习兵书,贵在活学活用。岳飞曾云:“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正是对前人兵书的灵活运用,让岳飞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相反,不能活学活用,就可能吃败仗。《史记》记载,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括从小熟读兵书,自以为天下无敌,后来赵括在战场上死搬兵书,导致40多万赵军战败。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过一个叫刘羽冲的人,读了多年兵书,自谓可将兵十万。结果在一次平定土寇叛乱的战斗中全军溃覆,自己差点被擒。赵括和刘羽冲失败的根源,就在于读死书,拘泥于教条,未能把兵书读活。
革命战争年代,我军指挥员善于打胜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胸中有一部“活兵书”。他们不仅把古代兵书读懂学活,还把“十六字诀”“持久战”“十大军事原则”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要义学到手。罗炳辉善于用兵,成功运用“十六字诀”,创造了“跳梁阵”“西瓜阵”等战法以适应山地游击战;刘伯承精于兵法运用,敢于反常用兵,3天内在七亘村同一地点两次设伏,印证了“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的道理;罗荣桓也是带兵打仗的能手,当日军进行“扫荡”或“蚕食”时,指挥部队选准有利时机,“翻”到敌人占领区去,从而更好地打击敌人,这就是他首创的“翻边战术”……正是这些指挥员深得兵书要义、善于创新战法打法,才打出了自己的风格,打出了胜利。
当前,随着科技创新的风起云涌、新军事变革的波谲云诡,战争的制胜观念、制胜要素、制胜方式都发生重大变化,呈现出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交织叠加的特点,出现很多新的趋势。尤其要清醒地看到,网络空间深刻改变了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无人作战、认知攻防、情报众筹、兵力派单等新型作战方式层出不穷。对各级指挥员来说,既要学习古代兵书,还要学习现代兵书,更要学习我党我军的军事理论、战略战术,真正洞悉战争规律,掌握现代战争制胜机理,成为明天战争的明白人。在具体的作战指挥和军事实践中,要求指挥员胸中有一部“活兵书”,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着眼打赢思战谋战,与时俱进务战研战,确保制胜于未来战争,真正成为让党和人民放心的优秀指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