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驻训不妨多些机动训练
■张颖科
作者:周 洁
“刚完成一场对抗训练,立即转场百余公里,赶赴下一个驻训场。”近段时间,陆军某部在野外驻训中紧贴实战要求开展机动训练,有效锤炼了部队打赢能力。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现代战争条件下,战场情况复杂多变,特别是随着作战系统智能化水平提升,战时自主攻击的比例有所增加,发现即摧毁的特征更加突出。从一定程度上讲,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的机动作战能力,越来越成为应对战争突然性、掌握战场主动权的重要要素。这就要求各部队在野外驻训中,紧贴实战灵活开展机动训练,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锤炼打赢硬功。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在现代战争中,要想消灭对手,必须根据客观实际,适应战场环境和敌情变化,灵活机动作战。四渡赤水战役,敌强我弱,但红军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善于根据敌情变化,积极主动展开行动,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牢牢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体现了很强的机动性。
机动训练的目的不仅是练机动能力本身,更是让整个战斗力链条都活起来、动起来、硬起来。实际训练中,有的部队作战方案预案做了不少,但一动起来就手忙脚乱,遇到特殊情况“掉链子”的现象还偶尔发生。这深刻提醒我们,在快速机动中检验战斗力链条、练强部队协同作战能力,尤为重要。
有人曾说,未来战场属于能更快感知、更快决策、更快行动的军队。快速机动作战能力越来越成为打赢现代战争的重要保证。然而,仍有个别部队不注重把握现代战争机动多变的特点,野外驻训的实战味不浓。有的驻训机动性不够,只是挪个地方驻扎训练,“静止间”练得多、“运动中”练得少;还有的驻训地陌生感不足、复杂性不够,缺少合成训练和联合训练。只有下功夫解决好这些问题,野外驻训才能确保质效,练出强大战斗力。
频繁转场的机动训练,不是简单地让部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关键是紧贴不同实战环境“动”,嵌入不同实战课目“练”,在动中锻长板、补短板,练体系、强能力。只有坚持体系练兵、动态练兵,构建集信息、指挥、火力、机动、后勤等多维一体的练兵格局,多在机动中摔打锤炼部队,方能有效提升部队实战能力,有力应对未来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