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重于生命”
■孙 云
生命是一场不断接受任务的奔跑,生命质量取决于如何对待任务。我们该如何对待组织交给的任务?革命前辈和英雄人物给出答案。
1937年秋,八路军主力开赴抗日前线。随后的留守部队军政干部会上,毛泽东同志拍着留守兵团司令员肖劲光的肩膀说:“同志们,我在延安就靠这位老兄吃饭,靠你们留守兵团吃饭啊!”
毛泽东意味深长的玩笑话,让肖劲光很受触动。当晚,他亲书“任务重于生命”6个大字,挂在第二天的留守部队全体官兵动员大会的会场。
此后的8年,肖劲光带领留守部队官兵以“任务重于生命”为原则,圆满完成保卫毛主席、保卫延安、保卫延安乡亲的任务。抗战胜利后,《解放日报》这样表扬留守兵团:“袭扰防得住,治安越来越好,保障有大进步,跟前线部队是完全同等的光荣。”
“任务重于生命”,也是“氢弹之父”于敏对待任务的一贯态度。
1961年,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接近取得重大成果时,钱三强找他谈话,想把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交给他。于敏这样对钱三强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面对祖国的召唤,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在此后隐姓埋名攻关的日子里,于敏视任务重于生命,践行“愿将一生献宏谋”的诺言,最终“一声巨响惊世界”。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有人问于敏是如何功成名就的,于敏回答:“完成任务最光荣。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
“天下没有再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生命,不可不惜,但也不能苟惜。多少事实告诉我们,当有了“任务重于生命”的态度,任务就不只是用以谋生的工作,而是“照亮世界的光辉事业”;生命也不只是来此一遭的生命,而是“必须敬仰的崇高使命”。
《西江月·邱少云》诗云:奉命潜伏敌阵/悄然隐蔽蒿丛/突袭抵近易成功/烈火烧身不动/大义凛然弃救/志坚胆赤心忠/干云豪气贯长虹/纪律比山更重。
邱少云何以烈火中永生?重庆市邱少云烈士纪念馆,英雄跨越时空的一段深情发言,或许是一个答案:“党培养了我,军队这个温暖的家培养了我。怎样报答呢?我只有把党给我的所有任务,丢了命我也要完成好……”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火箭军某旅工程安装技师、一级军士长崔道虎入伍30年,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通多个专业。他说:“把每个任务做专、做精、做实,是我的责任。99分不行,必须是100分,这是我对完成任务的标准。”
“年轻漂亮的容颜吸引人,完成任务的标准更打动人。”参加今年抗战胜利日大阅兵后,“95后”女歼击机飞行员田静接受采访的视频刷屏网络。
一位网友听了田静对待任务的态度后,这样跟帖:人一旦将任务比肩生命,就有了开垦人生荒原的铧犁,驰而不息,勇往直前;就有了攀登事业高峰的心梯,乐此不疲,奉献为乐。
“宁肯牺牲,也要完成送一封党的信的任务,也要保护八路军伤员,也会主动掩护兄弟部队……这样对待大大小小的党的任务,我们能不胜利吗?这样对待任务的思想,我们必须发扬下去。”言犹在耳,言必行之。
时代的任务造就伟大的时代。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是务期必成的宏大工程、战略任务。像革命先辈和英雄人物那样,强化“任务重于生命”的态度,激昂“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坚持“做事必依严谨风”的作风,我们就一定能打赢攻坚之战。
(作者单位:31592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