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时度势 寓胜于战
——《美芹十论》的兵学智慧
■褚宏霞
北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面临着来自金的威胁。最终,在金军兵锋严逼之下,北宋皇室渡江撤居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为谋求存续,南宋通过政治、外交、军事手段和金周旋。南宋的部分有识之士就如何制胜金军、收复中原,提出了诸多见解。辛弃疾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辛弃疾(1140-1207年),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以豪放派诗词闻名,也是著名抗金将领。兵书《美芹十论》,便是辛弃疾对金战略措施及其军事思想的主要体现。
书名中的“美芹”,典出《列子·杨朱》,讲的是有人向乡里的富豪人家赞美芹菜好吃,结果乡豪吃后口肿腹痛,那人感到非常羞愧。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比喻地位低微的人向地位高的人提出建议或赠送礼物时,自谦所献菲薄。辛弃疾以“美芹”名“十论”,并在序言中说:“野人美芹而献于君,亦爱主之诚可取”,体现了他的谦虚态度和对国家的赤诚之心。
“十论”,即围绕审势、察情、守淮、致勇、防微、久任、详战等10个方面展开的论述。《美芹十论》虽篇幅不大,但言简意赅,切中时势。书中总序说:“其三言虏人之弊,其七言朝廷之所当行。”在辩证分析宋、金形势基础上,辛弃疾陈述任人用兵之道,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系统提出了朝廷收复失地、统一中原应采取的战略举措,展现了不凡的政治见识和军事智慧。
在军事实践中,辛弃疾对南宋畏敌苟安的心态有着深切认知。所以,他阐述的主要是对和、战的观点。其思想核心就是“战”,意在建议南宋统治者振作精神,采取守淮、屯田等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收复山河,获得长久和平。
在书中,辛弃疾提出了如何抗金制胜的军事策略与具体方案。
首先,作战要审时度势,在分析敌我形势后观察敌情,再审视敌情变化,如此才能对敌人的虚实了如指掌。这其中,对敌情的观察获取至关重要,决定了接下来应对策略的制定实施。辛弃疾认为:“两敌相持,无以得其情则疑,疑故易骇,骇而应之必不能详……”如果对敌情不甚了解,就会在疑虑的情况下产生心理性恐慌,影响判断和应对。相反,如果充分掌握对手的一举一动,则内心镇定而“不可惑”于敌方挑衅,才能掌握战略主动权。
在作战中,对敌情我势的把握及程度,会直接影响战争走向,是必须重视的战争因素。尤其是在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情势下,充分、准确把握敌人的战略意图、作战方案及兵力部署,对扭转劣势战局、塑造利我态势至关重要。辛弃疾提出,要求胜,就要真实而准确地掌握敌情,并立足实际,认真研究,“权然后知轻重,度而后知长短”。年轻时,辛弃疾曾两次深入燕京探察金人形势,为抗金起事作准备,可见他对敌情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二是要“藏战于守,未战而常为必战之待;寓胜于战,未胜而常有必胜之理”,即练兵备战,寓胜于战。同时,还要防敌用诈,针对敌人的虚张声势、匿行诱惑等诈术,要沉着冷静等待战机,不可因敌而骄、卑、乱,纠结于表面的胜负。
可贵的是,辛弃疾结合自己的抗金经验,对金方战略意图提出了客观理性的分析。他认为,南宋与金虽分处南北方,但对胜利的渴望是一样的。如果金筹谋向宋发起进攻,一定不会匆促行动。辛弃疾还以金主完颜亮举例——完颜亮刚开始图谋进攻南宋时,其麾下两个将领便顺其意引金兵发起进攻,结果兵败,令完颜亮大怒。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泄露了完颜亮的意图,让宋加强了防备。
随后,辛弃疾又尖锐指出,金人制造船只与武器,对宋的野心已经暴露。宋要对战争有所预判,提防金军进攻,要做好察敌备战。而且金人对宋的忌惮远多于高丽、西夏,宋也忌惮金人万一渡过淮河后“守淮以困我”。为了应对这样的不利局势,辛弃疾建议南宋统治者“心定而虑审”,要灵活应对金人的进攻,进而抓住良机,实现克敌制胜的战略目标。
辛弃疾的《美芹十论》,立意高卓,分析透彻,不仅是一部杰出的军事论著,在我国兵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而且在军事策略上有着跨越时空的历史价值。
▲作者小记 褚宏霞,工作于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主要从事中国历代军事史和军事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