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战争文学记录人类的冲突与和解,还要敬畏自然生命的尊严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何少华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8-14 16:23:25

“伟大战争”如何被书写

——评叶梅的长篇小说《神女》

■何少华

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叶梅的长篇小说《神女》一书的出版,对理解抗战历史的当代价值,凝聚人民精神力量,使之成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不竭动力,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

战争文学作为记录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始终面临着如何平衡历史真实与艺术想象、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英雄主义与人性深度的多重挑战。小说以1933—1945年长江三峡两岸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为背景,以巴东船老大覃九河家族命运为经,以宜昌大转移、石牌血战、抢救国宝等壮阔史实为纬,织就了一幅融合历史真实、地域风骨与人性光辉的壮丽画卷。面对战争文学固有的叙事困境,《神女》以其多重视角的交响、历史诗意的重构、文化精魂的淬炼、女性光辉的烛照以及山河生态的悲悯,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交融中,实现对“伟大战争”的文学书写。

多重视角结合

伟大的战争文学不仅仅是战场厮杀的直接呈现,更是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视角转换,展现战争背景下社会结构的整体变迁与人性的复杂内核。叶梅在《神女》中创造性地采用了全景扫描与显微透视相结合的叙事策略,既实现了对鄂西抗战历史的全景式把握,又通过个体命运的精细刻画,让宏大历史变得可感可触,为战争文学提供了视角创新的成功范例。

《神女》的宏观叙事主要体现于作品融入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小说通过描写比利时神父德尔沃、美国飞虎队员汤姆、英国舵手迈克等人物,以及《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和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等内容,使峡江的怒吼汇入人类反法西斯的宏大合唱,这种面向世界的审美表意,正是叶梅自觉地让文学成为凝聚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一种探索。在这一宏大叙事架构下,小说重点还原了鄂西抗战关键历史场景:三峡大抢运,叶梅以纤毫毕现的笔触勾勒出长江航运的命脉搏动;石牌保卫战,她则以惊心动魄的细节再现了“血肉磨坊”的惨烈。十年磨剑的史料钩沉与故土寻访,赋予这些战争场景青铜铭文般的历史质感。

《神女》的独特价值还在于其微观视角的精心设计。小说以覃九河一家为核心叙事支点,通过这位巴东船老大及其家族成员的命运起伏,将宏大历史转化为个体生命体验。从普通船工成长为航运领袖的覃九河,从巴东硬汉到抗日英雄的覃义蛟,进行地下隐秘斗争的中共党员覃远蛟,以及温柔坚韧的凤娘等女性形象,共同构成了抗战洪流中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凡人英雄群像。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有效避免了人物符号化,深刻诠释了“人民书写了英雄史诗”这一核心命题。

《神女》视角创新的另一表现是其对战争背景下日常生活的持续关注。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叙事中,叶梅依然不惜笔墨描写三峡地区的风土人情:船工号子的韵律、纤夫生活的艰辛、码头文化的活力、民间信仰的渗透以及凤娘百草园的生机等地域文化元素,不仅丰盈了小说的审美维度,更昭示着战争无法摧毁生活的韧性与文化的根脉。覃九河对航运古风的恪守,凤娘于瓦砾间熬煮草药的执着,正是这种在绝境中生生不息的力量象征。这些细节表明《神女》的战争书写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敌我对立模式,进入了文明存续的深层思考。

伟大的战争文学既需要鸟瞰历史的全局视野,也需要贴近地面的细致观察;既需要再现铁血鏖战的壮烈场景,也需要记录烟火人间的坚韧力量。

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

战争文学始终面临一个根本性的创作悖论:如何在忠于历史真实的同时,发挥文学想象的艺术魅力? 过度拘泥于史实可能导致叙事僵化,而过分放纵想象又可能消解作品的严肃性和可信度。叶梅在《神女》中精湛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辩证关系。其历史真实性根植于严谨的创作态度和深厚的乡土情感。宜昌大转移的规模与紧迫、石牌保卫战的惨烈与意义、巴东县城被炸51次等关键史实均严格遵循历史记录,赋予作品文献价值。作为“喝长江水,听峡江号子长大”的巴东女儿,叶梅对故乡抗战历史的书写饱含外人难及的切肤之痛与文化认同。在坚实的史实框架内,叶梅展开了丰富的艺术想象。通过艺术虚构填补历史记录的空白。小说主人公覃九河一家,是汇聚峡江儿女抗战群像的艺术结晶;其他角色,如原型是卢作孚的小说人物陆祚孚亦进行了艺术加工;而刘湘、陈诚等真实历史人物,点到即止,服务于整体叙事而不喧宾夺主。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既保证了历史的厚重感,又赋予了小说充沛的艺术感染力。

《神女》处理历史与文学关系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其象征系统的精心构建。小说标题“神女”就是一个多层次的象征意象:既指代长江三峡著名的神女峰景观,也象征以凤娘为代表的,在战争中展现出惊人勇气、仁爱与坚韧的巴山女性群体,更深层次上还寓意着“孕育民族精魂的长江母亲”。长江在小说中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自然背景,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象征——它的奔腾不息象征着民族生命的顽强,它的容纳百川象征着中华文化的包容,它的冲破峡谷象征着抗战军民冲破黑暗的勇气。这种象征手法,将地域抗战叙事成功升华为对民族精神普遍性的礼赞。

《神女》对战争记忆的当代意义有着深刻的思考。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如何让年轻一代理解抗战历史的时代价值,是战争文学面临的重要课题。小说中覃九河的责任担当、覃义蛟的牺牲精神、凤娘的仁心大爱、覃远蛟的坚定信仰所体现的抗战精神,正是中华民族面对任何时代挑战所需的核心品质。

优秀的战争小说既不能沦为历史的奴隶,也不应成为想象的囚徒,而应该在尊重历史本真的基础上,通过艺术虚构和象征手法,开掘战争记忆的当代价值和文化意义。叶梅以“现实主义的笔触书写残酷战争,以浪漫主义的想象赋予历史诗意”的方式,让尘封的历史焕发出照亮当下的精神光芒。

文化土壤与生态意识

战争文学中的地域文化从来不只是增加作品色彩的风情点缀,而是理解特定群体战争行为的文化密码。《神女》的地域性超越方言与民俗的表层,深入至文化心理及价值观念的内核,并借此揭示巴楚文化所蕴含的剽悍勇武、淳朴坚韧和崇力尚义,深刻塑造了三峡儿女应对战争的态度与行为模式。

小说从船只类型、航道特点、纤夫生活到码头组织、船帮规矩,这些基于三峡独特地理环境的地域文化细致入微的描写,不仅提供了真实背景,更揭示了特定地域人民的生存智慧与协作伦理。覃九河的领导力,覃义蛟的“巴东硬汉”血性,普通船工夏元子、祥安等在支援前线时表现出的无畏,以及凤娘等女性在绝境中的坚韧,都深刻烙印着巴楚文化“崇力尚勇”“淳朴憨直”的精神品格。叶梅没有将这种精神简单归因为战争环境的产物,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细节的铺垫,展现了它是如何从巴楚文化的土壤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当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吉狄马加指出《神女》“表现出巴楚人民、三峡人民英勇抗战、肝胆相照的英雄品格”时,他正是被这种根植于地域文化的精神力量所打动。

《神女》的地域文化书写还体现在对巴楚民间信仰和神话原型的创造性运用上。“神女峰”的缥缈仙姿与“凤鸟”的浴火涅槃,在小说中交相辉映,使《神女》的战争叙事获得了超越具体时空的文化深度和象征力量。这种对地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避免了简单猎奇或怀旧的局限,使巴楚文化成为理解中国抗战精神的独特窗口。中国的抗战不仅是军事和政治的胜利,也是多元地域文化在战争熔炉中淬炼、更新和升华的过程。《神女》将战争、文化、民俗熔于一炉的民族化叙事,既丰富了中国抗战文学的精神底蕴,也创新了其叙事范式。

传统战争文学往往以男性视角为主导,女性要么被边缘化为等待保护的弱者,要么被简化为激励士气的符号。叶梅打破了传统战争文学的性别窠臼,在《神女》中构建了一种融合女性意识、地域特质与民族大义的独特战争视角。小说中的女性,尤其是凤娘,绝非战争的被动承受者或男性英雄的附庸,而是以女性特有的方式,成为历史的主动参与者和精神价值的核心承载者。凤娘从遭难失忆的富家小姐,到成为悬壶济世的女医者,其成长历程本身就是一曲坚韧的生命赞歌。战争摧毁了她的安宁,却锻造了她的大爱。她以“医者仁心”在轰炸废墟中救治伤员,在药品匮乏时从百草园寻找药草,成为“老百姓心中的救星”。她的力量不在于战场厮杀,而在于对生命的守护、对苦难的悲悯以及在绝境中创造生机的非凡韧性。叶梅以凤娘梦境中“凤鸟”清鸣的神来之笔,惊艳地将凤娘这一女性形象与“神女峰”“凤鸟”等巴楚文化意象紧密相连,使其超越了具体个体,成为仁爱、和平、生命力以及长江母亲河精神的化身。“凤娘—凤鸟—神女—长江母亲”的意象链环环相扣,光华流转,赋予其形象超越凡尘的神性辉光与深邃哲思。

传统战争文学往往忽视战争对女性身体的特殊影响,或者将其简化为需要保护的贞洁符号。叶梅以敏锐的笔触,铭刻了战争烙在女性身体上的特殊印记,孕育的艰辛、哺育的温柔、劳作的坚韧、病痛的侵袭。凤娘在战火中抚育儿女、救治生灵的身体叙事,与勇士们血洒疆场的壮烈,共同构成了战争叙事中同等重要却又差异互补的两个维度。伟大的战争文学不仅需要记录战场上的金戈铁马,还需要呈现战争背景下女性独特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世界;不仅需要歌颂男性的勇武精神,还需要挖掘女性特有的生命智慧和坚韧品格。叶梅通过“神女”构建了一种既尊重性别差异又超越性别对立的战争叙事新模式。

战争文学传统上只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与对抗,而忽视战争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叶梅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生态意识,《神女》将长江三峡不仅视为战争背景,更作为一个有生命、有尊严的生态主体和文化系统来书写,反思战争对自然与人文生态的双重戕害。小说饱含对长江自然景观的审美观照与生命尊重。湍急的江流、险峻的峡谷、独活等各类生物植被、江豚等长江生灵,这些描写并非点缀,而是具有独立生态价值的表达。炮火改变着山川,战火摧毁着植被,鲜血染红了江水。作品揭露了日军的狂轰滥炸不仅造成平民伤亡,而且对三峡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同时,叶梅关注了长江作为“黄金水道”所承载的人文生态。覃九河家族的航运事业,维系着上下游的经济文化联系。战争对这种基于江河形成的经济文化网络的冲击,同样是生态灾难的一部分。可贵的是,小说通过覃九河等人物世代与长江共生的敬畏之心,以及战后重建的暗示,透露出生态修复的希望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呼唤。这种生态意识在抗战题材文学中是难能可贵的。

《神女》生态书写的当代意义在于,它将抗战历史与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隐性对话。当年保卫长江是为了民族生存,今天保护长江是为了可持续发展,这种一脉相承的守护意识,使《神女》的生态叙事具有了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特殊价值。伟大的战争文学不仅需要记录人类之间的冲突与和解,还需要反思战争对自然的影响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还需要敬畏自然生命的尊严。《神女》的生态意识不是小说的次要主题,而是根本的关切,它为中国的抗战文学开辟了新的思想疆域和表达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