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地球》,陈颙、张尉著,科学出版社2025年6月
书写人地共生和谐篇章
■王语珏
太阳系里只有一个地方愿意“收留”我们人类,那就是地球。地球是房东,我们是房客。这位房东过去曾接待过种类繁多的房客,从古老的菌藻类到蕨类、裸子类、被子类植物,从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到哺乳类动物。如果把46亿年的地球历史浓缩为一天,人类就在这一天里短暂的最后几秒钟出现,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文明,对地球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正值“中年”且充满活力的地球,也时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地球与人类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关系错综复杂。
由陈颙院士和张尉共同撰写的《活力地球》(第二版),作为一部科普版的简易“地球百科全书”,超越传统科普的碎片化知识传递,以地球系统科学为纲,以大气圈、水圈等圈层结构为脉络,结合太阳能、地热能等能量机制及地震、火山等灾害分析,以独特视角揭示了人类与地球是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该书第一版曾获得十九届文津图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第五届自然资源好书等多项荣誉,新版在打破原有的科学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宜居地球”理念,增加了更多人文视角,以更加通俗的表达让科学思考与公众认知更贴近。
地球系统科学:解构人地关系的认知革命
本书以“宜居地球”为视角,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陈颙院士凭借数十年研究积淀,将地球板块喻为“地球骨骼”,岩浆活动比作“血液流动”,气候系统则是“呼吸节律”,生动诠释地球的“活力”本质。这种系统思维直指当代环境问题的根源:人类长期割裂看待自然要素,忽视圈层联动。例如,书中剖析洪水灾害时,不仅追溯气象成因,更揭示森林砍伐(生物圈)削弱土壤蓄水(岩石圈)、加剧河道淤积(水圈)的连锁反应。这种认知升维,为公众理解“双碳”目标、灾害防控等政策提供底层逻辑。
人类世的困境:活力地球的反噬与文明存续挑战
当人类活动成为主导地球演化的地质营力,“活力”便显露出残酷的另一面。书中以“人类世”为镜,冷静陈列数据:城市与农田侵占陆地超1/3面积,每年240亿吨土壤因侵蚀流失,33%土地中度退化。作者并未止步于现象描述,而是深入机制——过度索取如何瓦解地球系统的自愈能力。例如,化肥滥用导致土壤微生物网络崩溃,欧洲农田蚯蚓30年锐减84%,削弱了土壤固碳与净化水源的功能;工业排放则打破米兰科维奇气候循环节律,温室气体浓度飙升速度远超自然演化数万年累积。这些案例印证了恩格斯警示:“自然对每一次胜利都进行了报复。”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抽象危机具象为可感知的能量失衡:当地球能量循环(如碳循环、水循环)被人类强行改写,反馈的便是更剧烈的极端天气与地质活动,最终反噬文明存续根基。
和谐共生之路:科学减灾与生态伦理的双重觉醒
面对危机,《活力地球》并非仅作为科普故事之书,而是一部缜密可行的实践指南。书中提出“科学减灾”的核心理念:理解规律方能驾驭风险。例如,通过地震波“照亮地下明灯”监测地壳应力,或借鉴以色列滴灌技术提升70%用水效率,展现科技对修复人地关系的赋能。更深层的启示在于生态伦理的重塑。作者呼吁摒弃人类中心主义,重拾“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东方智慧,将减灾意识升华为对地球活力的敬畏。这种思想与政策实践形成呼应:中国耕地轮作休耕让430万公顷土地重生,“绿盾”工程守护生态红线,皆是书中“和谐共生”理念的现实投射。全书最终指向一种共生文明——唯有将地球视为生命体,以系统思维统筹发展,才能实现“活力”与“宜居”的辩证统一。
《活力地球》于当今时代的深远意义,正是在于它让地球系统科学从学术高度走入公共语境。陈颙院士以科学家身份投身科普,用“台风怒吼”“地下太阳”等文学化表达,完成硬知识的软着陆,这正是“大科普格局”亟需的范本。当公众开始用“圈层互动”视角看待一次暴雨、一场山火,用“能量流动”理解碳中和的意义,生态文明便不再停留于口号,而内化为集体行动的逻辑起点。此书如同递给人类的一把钥匙,开启的不仅是地球奥秘之门,更是人地共生时代的未来之路。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