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深刻的心灵洗礼:深情回望东北抗联艰苦卓绝斗争历史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作者:梁雅琦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9-11 07:54:11

被歌声照亮的岁月

——读张忠诚《谁在林中歌唱》

■梁雅琦

在儿童文学创作中,战争题材始终是一片需要精心耕耘的领域。如何让年轻读者在感知历史苦难的同时,体会到人性的温暖与希望的力量,是作家面临的重大挑战。张忠诚的儿童小说《谁在林中歌唱》,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深沉的情感力量实现了这一平衡,入选由中宣部指导、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评选的2024年度“中国好书”。

作品以抗日战争为背景,通过10岁少年小德子的视角,讲述了他寻找东北抗联七支队的经历,以及在队伍中的成长过程。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东北抗联艰苦卓绝斗争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它生动展现了在民族危亡时刻,艺术如何化作不灭的火焰,为战士们点燃希望、凝聚力量、传递信念。

张忠诚在创作《谁在林中歌唱》时,进行了充分的资料梳理,使每个故事既有文学的精致感,又不失历史的真实感。作品有扎实的史料基础,用儿童文学的艺术形式呈现抗联战斗史以及战火中成长的少年群像。

书中以一系列生存细节,展现了抗联战士在绝境中的智慧与从容:他们采集桦树汁,将桦树皮裁作歌本,用黄菠萝树汁为军服染色,把猪皮缝制成踏雪御寒的靰鞡鞋。作者并未止步于呈现苦难,而是通过这些细微之处,让读者看见生命如何在冻土之上依然执着地开出坚韧而浪漫的花。

作品以“歌唱”为小说主题和灵魂线索。歌声在书中超越了艺术的范畴,成为一种直抵人心的精神力量。它既抚平了小德子初入山林时的彷徨与悲伤,也在最艰难的时刻点燃了战士们心中的火种。歌声中有对故乡的深沉眷念,有对信仰的无声坚守,更赋予每一次牺牲以崇高和光辉。它穿梭于6个篇章之间,将《战斗歌》的勇毅、《喜乐歌》的温暖、《摇儿歌》的牵挂、《哈达歌》的虔诚、《送别歌》的壮烈与“起来歌”的觉醒融为一体,最终汇聚成永不消散的民族回响。

在故事的叙述中,作者巧妙地以歌声为脉络,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国歌精神在战士们心中生根发芽的过程。故事伊始,游击队自发传唱《战斗歌》。那质朴而铿锵的旋律,承载着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后来,荷姐带回一支新抄写的歌,并告诉大家这支歌叫《义勇军进行曲》。到了最后,战士们亲切地叫它“起来歌”。每次冲锋前喊一句“起来”,仿佛能生出无穷的勇气。通过这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作者让我们看到:《义勇军进行曲》从来不是一首遥远的歌,它诞生于战士们的鲜血和呐喊之中,从一开始就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

《谁在林中歌唱》最动人之处,是对小德子成长轨迹的细腻勾勒。通过小德子的视角,读者感受到在残酷的环境中,勇气和希望是如何被传递与继承的。初闻战士们齐唱《战斗歌》时,他被那磅礴气势所震慑,只敢躲在人后怯怯张望;目睹苍叔无麻药手术的场面,他冲入林中,把泪痕与恐惧尽数埋进白桦树粗糙的树皮;与朝思暮想的哥哥骤然重逢,巨大的喜悦反而将他钉在原地,半晌发不出一个音节;而哥哥的牺牲,更将他推入失语的深渊,是歌声——那曾经震撼他又抚慰他的歌声——最终将他从悲恸中唤醒,重拾前行的力量。

苍叔、荷姐、吴政委、钟大姐等人物,虽非故事的主角,却以各自鲜明的生命轨迹,照亮了小德子的成长之路。他们是小德子的战友,更是他在黑暗中前行的灯火。

作者擅长以儿童视角观察世界,并以真切自然的儿童语言完成叙事。例如书中描写燕尾湖学校的上课时间,不是靠钟表,而是靠太阳“走到树丫杈”的位置来判断。这一设定本身就充满童趣。更妙的是,因为身高不同,孩子们看到的太阳位置和老师荷姐并不一样——他们认真派去“侦察”的孩子信誓旦旦地说太阳还没到,可转眼荷姐就敲响了上课的桦木梆子。这段充满童趣的“太阳误差”,生动写出了孩子们天真而认真的认知逻辑,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也展现出儿童文学独有的真实与明亮。

《谁在林中歌唱》以颇具感染力的笔触,将“树林”与“歌声”这一实一虚、一静一动的两个核心意象紧密交融。苍茫林海既是抗联将士们迂回作战的天然屏障,也默默见证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而歌声则成为将士们的精神武器,它在密林间回荡,传递信念,驱散恐惧与孤独。当小德子和战友们在林中唱起《义勇军进行曲》时,歌声与松涛共鸣,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紧紧相连。这一组意象交织并进,不仅构建出小说深厚的叙事氛围,更赋予历史记忆以强烈的抒情力量,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跨越时空的信仰之光和生命韧性。

合上《谁在林中歌唱》,那林间的歌声依然在耳边回荡。小德子从不敢抬头看树的孩童,成长为“一辈子都离不开山林”的护林员。而他曾经唱过的那些歌曲,已经成为民族记忆的一部分。

这部作品不仅讲述了历史,更传递了精神;不仅描写了战争,更歌颂了希望。正如书中那句感人至深的话:“这里每一棵树都听过我的歌,它们在我的那些亲人的血浸染过的土地上茂盛生长。”《谁在林中歌唱》就是这样一棵生长在历史沃土中的文学之树,必将结出丰硕的精神果实,滋养新时代读者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