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以大量一手档案还原风雨飘摇却又激情燃烧的革命年代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朱鸿召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9-11 10:49:25

▲《旌旗在望——浦江红色记忆》,李忆庐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7月第一版

以档案解码历史 用细节照亮信仰

■朱鸿召

在当下众多主题出版物中,《旌旗在望——浦江红色记忆》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扎实的史料挖掘和深沉的情感张力,成为一部耐人寻味、引人入胜的力作。该书聚焦1920—1933年中共中央驻沪时期的风云岁月,通过大量一手档案与历史细节,还原了那个风雨飘摇却又激情燃烧的革命年代,让读者得以窥见中国共产党早期斗争的艰险与辉煌。

对历史档案的深度洞察与生动解读,是该书的一大亮点。作者李忆庐深耕档案编研工作多年,以严谨的史学态度,将沉睡于库房中的文献转化为有温度的历史故事,这需要的是学术功底和事业挚爱。左联五烈士实为共产党员,柔石投奔鲁迅时的生计窘迫,殷夫翻译裴多菲诗句时的理想热忱……这些都不是文学虚构,而是源自真实的档案记录,是作者还原的一个个生动鲜活带体温的真实历史现场。

书中对共产党人群像的刻画尤为鲜明,打破了传统的刻板印象。作者突出展现了早期革命者“理论家与实践家兼具”的特质:茅盾是长篇小说《子夜》的创作者,沈雁冰是直属中央的秘密联络员;夏衍是工科留学生,却脱下长衫换上短衫,深入纱厂搞工人运动;陈延年为信仰选择“站着死”……这些细节勾勒出初心如磐的革命者群体,他们不是课本上的单一形象,而是曾为理想拼尽全力的“普通人”。

对中共早期组织建设和斗争策略的细致梳理,是本书另一重要贡献。商务印书馆作为中共中央秘密联络点的细节,党团组织“大学”“钟祖之”等化名的由来,《红旗》杂志伪装成《红妮姑娘艳史》流通的巧思……这些内容不仅还原了革命斗争的惊险,更展现出共产党人的智慧与韧性。而对“三会一课”制度的源头、中共四大确立“支部”概念等党建细节的考证,则为理解党的组织建设发展史提供了鲜活注脚。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书中关于上海抗战的章节具有现实意义。《救亡日报》在上海“八一三”事变的炮火中创刊,郭沫若、田汉等文化人化身战地记者报道战况,上海曾输送2.1万名青年参加新四军。这些史实清晰勾勒出上海在抗战中的独特贡献——它不仅是中国抗日的重要主战场之一,更是文化抗战的主阵地,支援大后方的“输血站”,让读者深刻领悟全民族抗战的磅礴伟力。

《旌旗在望——浦江红色记忆》摈弃宏大叙事,以档案为针、细节为线,织就了一幅生动的上海革命图景。这本书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初心与使命的叩问,告诉我们旌旗在望的背后,是无数革命者用生命绘就的信仰地图。

(作者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