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为人民立言,向时代作答: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品格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孙熙国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9-16 13:08:44

▲《人民的马克思》,燕连福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25年5月

为人民立言,向时代作答

■孙熙国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早在中学时代,马克思就写下“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所开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也始终验证着这一点。在马克思去世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品格。在广泛的讨论中,总体性、实践性、结构性、批判性等一系列特质被发掘审视,这些见解当然有其深刻的学理价值,但若抽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中最根本的“人民”基石,就容易陷入抽象的思辨活动中。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燕连福教授的新著《人民的马克思》以“人民性”为主线,通过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发展脉络与丰富内涵,为读者呈现了一部兼具历史厚度、思想深度与现实关怀的理论著作。通览全文,该著作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学术价值。

一是在经典回顾中重释人民立场。马克思人民立场的形成源于对19世纪欧洲现实的深刻批判。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飞跃的同时,工人沦为机器的附庸,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了周期的经济危机与普遍的人性异化。面对彼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与并不彻底的改革思潮,马克思将理论基点置于广大无产阶级。该著作提出,马克思人民立场的发展经历了孕育、形成、确立、成熟四个阶段。马克思的人文关怀在少年时期就已萌芽,在他的中学作文《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应不应当算是罗马国家较幸福的时代?》中,就已反映出他对政治核心在于为民众谋利益的认识。《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人民立场的形成阶段,他积极为贫苦群众辩护,维护人民出版自由和物质利益。在克罗伊茨纳赫和流亡巴黎时,他深入研究社会历史和政治经济学,写作了《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指出“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人民立场的确立,这部著作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思想成熟阶段,马克思投身欧洲民主革命,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理论。他“重新研究”政治经济学,撰写了《资本论》等著作,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和规律,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更科学的理论武器。通过回归经典,作者系统诠释了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民立场,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根本价值。

二是在理论思辨中彰显真理锋芒。燕连福教授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维度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立场的理论穿透力。哲学维度,作者创造性提出“人民解放论”“人民创造论”“人民发展论”的三重架构。人民解放论指出,人的全面解放应当包括打破封建专制枷锁的政治解放、消除私有制下剥削与贫困的经济解放以及摆脱宗教迷信与意识形态束缚的精神解放。人民创造论则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明确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发展论进一步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从“人的依赖关系”,到“物的依赖关系”,再到“自由个性发展”的历史过程。政治经济学维度,劳动价值论揭示出人民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剩余价值论解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隐蔽机制,资本再生产理论则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分化的必然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维度,无产阶级政党论强调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无产阶级革命论主张通过革命手段唤醒人民觉悟,无产阶级专政论要求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共产主义理想的提出则描绘了“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联合体”的美好愿景,将人民立场升华为人类解放的终极目标。

三是在具体实践中激发创造活力。马克思的人民立场始终与实践斗争紧密结合。在政治斗争中,他坚定维护出版自由,在《莱茵报》时期批判普鲁士书报检查制度,揭露统治者对思想自由的压制;他捍卫人民物质利益,深入研究农民贫困并为摩泽尔地区葡萄种植者的悲惨处境发声;他辩护人民正当权益,用法律武器揭露统治阶级利用虚伪法权侵害人民的专横与虚伪。在思想斗争中,他与青年黑格尔派的论战,划清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同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交锋,澄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和机会主义的斗争,则确保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正确方向。在引领工人运动的实践中,马克思更是展现出卓越的组织能力与斗争智慧,他参与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为工人运动提供坚强领导核心;他积极推动各国工人阶级联合,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他无畏投身欧洲民主革命,支持巴黎公社的伟大尝试,勇闯人民解放事业的激流险滩。马克思的实践活动点燃了群众的创造热情,激发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志,使人民立场从理论构想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四是在时代课题中书写奋斗篇章。在如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却也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分化。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依然尖锐,周期性经济危机以及地区冲突、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使人民生存发展面临新挑战。在此背景下,《人民的马克思》的出版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弘扬人民群众主体精神,才能凝聚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合力;坚守人民立场价值取向,才能在复杂国际形势中保持战略定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将人民立场转化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实践,其成败经验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镜鉴;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带领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实践魅力;尽管国情各异,越南的反腐机制、老挝的民生事业、古巴的福利体系都在各自探索中践行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的开放体系,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人民性为指引,在时代课题中书写奋斗篇章。

《人民的马克思》以其对经典的深入解读、对理论的深刻思辨、对实践的全景展现以及对时代的准确把握,呈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丰富内涵。我们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为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而不懈奋斗。正如马克思在青年时代所期许的那样,当我们将自己的命运与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我们的事业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永放光芒,而高尚的人们也将为我们的奋斗洒下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