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外国人视角下的抗战众生相
——读格兰姆·贝克《战时中国: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1940—1946》
■张德明
格兰姆·贝克是美国画家、作家,1935年第一次来到中国,1940年,再次来到中国并一直活动到1946年。在华期间,贝克走访了香港、广东、广西、陕西、四川、云南等地,记录了抗日战争时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将其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出版成《战时中国: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1940—1946》一书。
“回忆起来最令人伤心的景象。”贝克第二次来华时,正值抗战时期,他在书中描述了当时中国各地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真实记录了日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著名记者爱泼斯坦在该书的中文版序言中写道,作者“栩栩如生地重现了许多往事的景象、声音和感受,还透过在当时所谓‘大后方’的经历,重现了那个独特的动乱时代所意味着的一切”。
在中国期间,贝克经历了多次日军空袭轰炸。他写道:“在珍珠港事件之前,尽管我只见过不多几次空袭造成了实际的损失,但我住过的城镇乡村却经历了上千次的空袭警报,成千上万的居民从家里跑出来,布满田野。这就是我对战时气氛最深刻的印象,也是回忆起来最令人伤心的景象。”
在当时,国统区的通货膨胀严重,物价不断上涨,民众苦不堪言,贝克提到:“通货膨胀成了导致国民党崩溃的一大因素。票子贬值得如此彻底,财政窟窿足以搞垮任何一个政府……由于官方在物价抬头时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通货膨胀就帮助国民党把利润集中起来,也帮助它毁灭了中产阶级,特别是工薪阶层,因为工资永远也赶不上物价的上涨。”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民政府对抗战的宣传还非常不重视,导致当时国统区的一些农民对抗战情况不了解,把战争看成一种遥远模糊的、和“政治”一样的东西。
“国民党很难组织纵深防御的运动战。”贝克在国统区活动多年,亲眼见证了国民党当时在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专制独裁,对其贪污腐败行为更是有切身体会。他注意到国民党垄断战时经济、实行经济统制政策:“不管是通过垄断机构还是私人投资获利,最高统治集团几乎掌握了全国一切尚能盈利的产业,如交通、矿业、军需品和其他重工业,还有很多其他日用必需品市场,如茶、火柴和盐。私人企业陷入萧条,再也没有恢复。”
对于国民党的军统、中统等特务组织,贝克对他们在抗战期间随便逮捕、以权谋私的行为进行了严肃批评:“警察逮捕惩处的权力显然是无限的,尽管国民党曾把保障人权写在纸上,从他们的所作所为看,有关他们腐化堕落的传言一点儿也不假。显然,大多数特务都将精力用于谋取私利。”
1941年初,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时,贝克正在重庆,他记录下国民党封锁消息的情况,并指出其破坏抗日大局。他回忆称:“我清楚地记得,新四军被围歼的消息发表当天,重庆记者招待所和情报处的工作人员都好像杂务缠身,装作天下太平……官方声明在尽力粉饰,但任何读到这消息的人都会怀疑,国民党和日本人用‘隐形墨水’签订了某种秘密协议。”同年,贝克在洛阳还亲历了中条山战役,对国民党节节败退深表痛恨。
对于国民党在抗战中实行片面抗战、被动防御,不敢发动民众抗战,贝克在书中分析:“国民党很难组织纵深防御的运动战。国民党不能以游击战反游击战。国民党不能信任那些抓来的可怜的壮丁,放手让他们深入乡村。由于农民痛恨国民党军队,他们也就无法在农村立足生存下去,更谈不上能成为打胜仗的游击队了。”
窑洞里的城市“洋溢着勃勃的生机”。贝克在华期间,虽然没到过延安,但通过与实地考察过延安的外国人接触、交流,对中国共产党的印象颇佳。他说:“一些美国人到了延安,并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明显,在经过了重庆的腐化、残暴、虚荣、颓废的沉闷空气之后,北方黄土高原上这座窑洞里的城市却洋溢着勃勃的生机,令他们耳目一新。共产党干部会穿着农民的布衣帮助农民干活。后来到延安及周边去旅行的美国人也证实,共产党的宣传正在赢得农民的拥护,他们有能力发动群众备战。”贝克分析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游击战中获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他认为,由于共产党人在敌后做了大量工作,组织农民起来保卫家乡,所以他们在当地拥有大批追随者。他们不但能保卫自己,而且能够向日本人出击。他还提到,共产党对日军形成了巨大威慑,为此,华北日军不得不修建了长达几百英里的壕沟和土墙,以“保护”其铁路线。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贝克也提到,“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不到10万人,主要是长征的幸存者。当时他们只控制着中国西北延安附近的一小块贫瘠地区,人口大约有200万。但8年之后,当日本投降时,共产党的正规军已接近100万人,另有100多万民兵”。中国共产党当时除了有在中国北部的根据地,还控制着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在东北也有少量游击队。在日本投降前的几个月中,他们开始向河南、湖南等华中省份发展,并控制了上海、南京周围的一些县。在日军占领区的后方,共产党人控制了中国领土的大约四分之一,人口大约为1亿人,占当时中国总人口数量的四分之一。
对于国共两党在抗战中此消彼长的形势,贝克指出:“到日本投降时,国民党已经变得如此虚弱,而共产党已经变得如此强大,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击败共产党人了。”他从抗战的观察中,已经预感到了国民党必然失败,共产党将最终取得胜利。
贝克的著作展示了来华外国人视角中的抗战众生相,呈现了许多战时社会的活动细节,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他有强烈的正义感,同情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悲惨遭遇,对中国共产党寄予了更多希望,其预言也被后来历史进程的发展所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