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起》,陈天中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25年4月第一版
《乘风起》: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
■郭艳
《乘风起》以民族抗日战争为历史景深,以少年阿远视角中的笕桥机场、飞机建模和充满秘密的成人世界为线索,讲述抗战年代中国空军杰出飞行员们的英雄传奇,摹写一代英烈热血长空的家国情怀。
小说从少年阿远对于笕桥机场(中央航校)的好奇入笔,从孩子视角写对于飞机的兴趣,对于飞行员和航天的向往,从而引出了昔日抗日飞行英雄们的传奇故事。同时文本在阿华(阿远爷爷陈国华)的少年视角中,讲述了一代人在日寇侵华、国家危亡之际投笔从戎的人生选择,呈现出抗战年代一代年轻人的命运。
文本立足于宏大历史中的个体和日常,描述个体的独特生活经历和命运起伏。比如阿华投笔从戎,但他没有通过飞行员最后的前庭测试,无缘加入空军;然而他擅长做饭,成了炊事兵。这样的讲述方式,使得小说有了日常生活烟火气,让历史的场景和事件有了在场的个体生命体验。与此同时,小说以书信的方式将阿志的成长娓娓道来,讲述了阿志(林怀志)加入到空军,在一次次飞行战斗中成为王牌飞行员的故事。这种讲述方式既突出了英雄传奇的特征,又在低吟倾诉中呈现了细腻感人的诸多场景和细节。小说融合个体与时代历史的镜像,使所有的影像折叠交叉,从而获得多维度多面相的叙事效果。
这部儿童文学从中国空军的角度讲述抗战时期的国族历史,文本聚焦英雄人物的个人化叙事,凸显时代情境中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小说描写了家境殷实的林家兄弟们报效祖国、为国而战,在英雄传奇故事的讲述中,小说自然而然地介绍了中国空军的源流和历史,成功塑造了以林怀志和林怀南为代表的中国空军战斗英雄形象。
小说描写了林怀志飞行训练的困难、艰辛乃至残酷,但是他凭着聪慧的大脑、顽强的体魄、超人的毅力,顺利从低级班升到高级飞行班,进入到驾驶霍克-3战斗机的驱逐组。他成功驾驶飞机躲避雷暴,完成秘密押送日本战俘的任务。他驾驶伊-16战斗机保卫凤凰机场,成为驼峰航线的王牌飞行机长。文本对于驼峰航线惊险飞行的描写,尤其惊心动魄。对于飞机残骸反射光线的细节处理,又特别能够触动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正是在哥哥的影响下,林怀南也成为了一个飞行英雄。小说此时又宕开一笔,从另一个角度呈现出林怀南不同于林怀志的英雄特征。林怀南排除种种困难,万里迢迢奔赴杭州,照顾哥哥战友的妈妈。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亦是一种默默的英雄行为,在伦理、道义的层面体现了国人的善良和高贵。
小说的视角是多重的,既有当下孩子阿远的儿童视角,又有抗战年代阿华和阿志的少年视角,同时也穿插了爷爷、曾大爷、王大爷的成人视角。多重视角带来多元的叙事维度,比如在老少视角的互动中,将个人成长与家国情怀紧密联结,在爷爷们的言传身教下,阿远从崇拜战斗英雄到理解昔日空军英雄,从而深化了对于时代、历史和人性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家国情怀和人间大义。既深化了儿童文学对于价值观的文学性呈现,更有益于儿童读者对于价值观的理解。
小说采取了虚实结合的历史重构,文本融入了八一四空战战例,以沉痛的笔触讲述了中国空军“四大天王”的陨落,回溯中国空军在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损失惨重,然而在台儿庄战役中,中国空军顽强地与日本空军正面对峙,再现中国空军在装备悬殊下以血肉之躯守护长空的壮举,赋予历史鲜活的温度。同时通过文学化手法还原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的训练与空战场面,重点刻画和塑造林怀志等空军英雄的传奇形象,文本兼具史料严谨性与叙事感染力。
这是一部从新历史叙事的角度,重新阐释现代民族国家抵抗外辱的家国叙事的作品。文本呈现了中国空军飞行员独特而珍贵的战斗精神和生命体验,体现出一代青年英勇赴死、报效国家的热血和大义。文本通过对宏大历史题材的叙事,凸显了当下对于英雄和英雄人物多层面的认知与理解,拓展了儿童文学创作的深广度。小说将历史记忆转化为青少年可感的故事,呼应了抗战八十周年的纪念主题。
总而言之,小说《乘风起》以诚挚的语言叙述了投笔从戎的青少年在抗战烽火中成长为空军飞行员的故事,刻画他们对国家民族的忠贞与奉献,描写战火中真挚的亲情与友情。作者以多重视角勾连历史与当下,深化对于英雄人物的认知。小说深度融合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传奇英雄与平凡日常,在朴素低调的叙事中暗含着家国天下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