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我也可以不内耗”:让自己接受不确定性,走出情绪漩涡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殷锦绣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10-04 14:56:39

“我也可以不内耗”

殷锦绣

凌晨两点,小夏第三次从床上翻身起来,打开下个月的述职PPT。公司最近有裁员的风声,小夏因为害怕自己在述职时表现不好、被辞退,已经内耗失眠两周了:本来组长对我就看不顺眼,肯定会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刁难;这份工作才做了不到一年,要是被辞,下家肯定觉得我不稳定;房租又要付不起了,跟家里说肯定又要被催婚……

看到小夏这些想法,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多数读者都不会在此刻产生和她一样的担心,因为我们知道,这些文字只是文字,对小夏来说它们本质上也只是一些想法而已。大脑本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问题在于,有些想法会和特定的情绪感受形成条件反射。就像如果你也经历过或见过身边人失业、被批评、缺钱、被家人催促等情况,你可能也会在看前文时就想到这些经历,进而条件反射地开始焦虑了。焦虑时,人又会更容易陷进负面的想法,预测糟糕的未来,并假设自己无法应对……然后,负面情绪和灾难化想法的循环就停不下来了。

小夏已经为述职失眠两周了。她找好几位朋友聊,朋友们都安慰她说“你肯定不会被辞退的”,还列出了一些她在工作中做得不错的地方。告诉自己“坏结果不会发生”算是一种认知疗法,用来矫正灾难化的认知扭曲一般还是有效的。但现在,这个方法对小夏来说只能起效一会儿,她忍不住反复找朋友确认:我到底会不会被裁掉?然而,这本质上是一个虚假的命题,因为我们不可能现在就完全确定未来的情况。所以,即便朋友反复保证,小夏还是没法安心。

这时,小夏还可以怎么办呢?要继续找更多朋友安慰自己“不会被辞退”“结果不会这么糟”吗?

《我也可以不内耗》一书中,婚姻家庭治疗师乔恩和哈佛助理教授布莱斯会回答:不要。他们会建议小夏:适量核对事实,但不要过度寻求保证;觉察想法存在,然后接受不确定性。

小夏向朋友寻求“我不会被辞退”的保证,并不是在核对事实,因为未来的事情我们现在没法确切地知道和观察到,也就无法在此刻核对;至于“述职不好会被辞退”“被辞退后会过得很惨”,也都是无法核对的假设。对她来说,核对事实可以是承认自己有这些假设的想法,然后提醒自己:它们只是想法。

注意哦,提醒自己“它们只是想法”,并不是提醒自己“这些假设的想法是不会发生的”,后者又是在寻求保证了。为什么不能过度寻求保证呢?这是因为,你的大脑从这个过程中学到的不是“坏结果不会发生”,而是“坏结果有可能发生,这是个不确定的事情,而不确定性是很可怕的,你接受不了”。之后再遇到不确定的事情——这可是难免的,我们就会再次陷入内耗痛苦的循环。

怎样训练大脑学会接受不确定性呢?

《我也可以不内耗》列出了4种方法。首先是忽略它,就像忽略邮箱里的垃圾邮件一样,忽略掉这些“垃圾”想法;当然这个说得容易做起来难,所以还有其他的办法。第二,可以在心里标注它,承认“嗯,这个想法又来了”,但是不继续关注它,也不对想法的内容判断真假。第三,允许其不确定性存在,立即把注意力转回到被想法打断之前的地方,比如对小夏来说,就是把注意力放回到检查和演练PPT上。第四,你也可以带着夸张、讽刺或幽默的态度反击这个想法,小夏就可以说,“是啊,讲不好不光被辞退,还要让整个公司垮掉呢!”她当然知道“公司垮掉”是不可能的,但既然之前的想法已经夸张得让她内耗了,她也可以反过来更夸张地嘲笑它。

如果你像小夏一样陷入对未来的纠结内耗,或者常为过去的事情后悔自责,也可以交替着用这4种方法,来让自己接受不确定性。当然啦,你也可以阅读《我也可以不内耗》,用认知行为疗法、辩证行为疗法编织成的自助冒险地图,学到更多实用的技巧,帮自己走出想法和情绪的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