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鹰击长空九万里
■舒德骑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7架歼-10系列表演机拉出14道彩烟,寓意中华民族14年可歌可泣的抗战历程。这已是歼-10战机第5次飞越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歼-10战机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能与世界先进战机媲美的第三代歼击机。歼-10战机解密后,隐姓埋名几十年的总设计师宋文骢,随之进入公众视野。
我有幸在军工行业工作了几十年,曾见证我军多型武器装备的研制和诞生。歼-10战机解密之后,我接受了宋文骢传记的写作任务。
说实话,刚开始采访宋总时,我有点忐忑。因为听熟悉他的人说,宋总是很谦虚低调的人,一般不接受采访。可没想到,和宋总一见面,我发现他尤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虽年近八十、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举止间透出军人特有的气质。
“我知道你当过兵,又在军工行业干了几十年。”宋总说,“你写彭士禄、黄旭华的文章我都看过。看得出,你对军事工业很熟悉,写人写事也很客观。”
这,一下拉近了我与宋总的距离。
“宋总,我看了您许多资料,感到有点疑惑:您是游击队员出身,是如何同飞机结缘的呀?”落座后,我开门见山问他。
“这……”宋总笑了笑,思忖一下,“恐怕与我童年的际遇,有些关联吧。”
“少年伤痛,心怀救国壮志;中年发奋,澎湃强国雄心。如今,他的血液已流进钢铁雄鹰。青骥奋蹄向云端,老马信步小众山。他怀着千里梦想,他仍在路上。”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宋文骢的颁奖辞。这段话,言简意赅地对宋文骢传奇的人生做了个总结。
宋文骢是云南大理人,1930年出生在云南昆明一个普通市民家庭。他出生不久,就发生了“九一八事变”,继而日本军队侵占了华北华东。沦陷区的人们,扶老携幼纷纷逃往内地。那时的昆明,每天都涌来数不清的逃难人群和溃败的军队。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似乎满街都是难民和伤兵,见到的都是焦土和弹坑。日本人的飞机,几乎每天都在头上盘旋,隔三岔五就来轰炸昆明。整个城里的人,每天惶惶不可终日。警报一响,全城的人就乱作一团,大人就带着我们躲警报。我是老大,跑警报时,小小年纪还要背着弟妹跑。那样的日子,几乎伴随着我的童年和少年……”
如此的遭遇,让他从小就有了一个愿望:当一个空军飞行员,上天去和日本人拼命!
还在读高中时,他就参加了党的地下组织。高中毕业后,他到解放区参加了游击队,成为一名侦察员。后来,报考空军飞行员落选,他只好到长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航空学校学习。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宋文骢考上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开始学习飞机结构和发动机专业。
还在读大学时,他就参加了“东风113”飞机的研制工作。我国第二代歼击机——歼-7Ⅲ研制进退维谷之际,宋文骢临危受命,担任总设计师。
在仿制国外飞机时,宋文骢就悟出了一个道理:别人的东西可以学习借鉴参考,但总跟着别人的脚印走,是没有出路的。
经过6年艰苦努力,宋文骢首战告捷,将歼-7Ⅲ战机成功送上蓝天,列装部队,使人民空军拥有了一架全天候中高空高速歼击机。
1982年2月,我国召开新一代战机方案评审论证会,宋文骢力排众议,提出了我国跨代新型战机——歼-10战机的设计方案。
此后,经过10多年的努力,1998年3月23日,歼-10战机成功实现首飞。2003年3月10日,歼-10战机列装部队,人民空军终于拥有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战机。
宋文骢的一生,见证和浓缩了新中国现代战斗机研制的历史。他志存高远,又严谨务实;他严厉刚毅,又可爱可亲。作为一名创作者,我知道写作最忌讳的是例行公事、无病呻吟。倘若作者自己没有被笔下的人物和事件感动,那么他写出来的文字,必然缺乏温度。在熟悉宋文骢的过程中,我常常被他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博大的胸怀、高尚的人品和渊博的知识深深感动,这让我有了强烈的创作冲动。所以,我的写作过程很专注、很投入,甚至夙兴夜寐、激情澎湃。写到有些章节,我竟然也和书中的主人公一样热血沸腾。
这本《鹰击长空——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的传奇人生》(航空工业出版社)人物传记完成后,做事严谨的宋总认真审读了几天。凡溢美之词,都被他删去。原稿中,我花费很大精力,整理出他生平“大事传略”,将他几十年所得到的荣誉一一列了出来。可出书时,宋总坚持要把它删掉。
宋文骢将他全部智慧和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铸就了守望共和国的倚天长剑。同时,在战机研制过程中,他还为我国歼击机研制领域培养和储备了大批人才。
2010年3月,《鹰击长空——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的传奇人生》首发式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举行。首发式上,我请宋总在书上给我题词,以兹纪念。宋总却很认真地说:“怎么我给你题词,应该是作家给我题词才对呀。”我笑道:“这意义各有不同。”后来我们折中,相互在书上留了两句话。我在宋总书的扉页上写的是:“鹰击长空笑看云卷云舒;鱼翔浅底静观潮起潮落。”宋总谦虚地说,改一个字吧,把“笑”字改为“喜”字。宋总给我书上的题词是:“健笔凌空书众杰,柔墨丹青敬群德。”
2016年3月22日,为我国航空事业倾尽心血的宋文骢,在北京与世长辞。“长空垂泪感念一生铸剑呕心重器悲恸今日国折宏梁,云霄奋翼再历百年强军承志创新激扬明朝力拓天疆。”追悼会上这副挽联,囊括了宋总的报国人生,也表达了国人对他深沉的思念。
宋总虽然走了,但他的历史功勋将永远镌刻在祖国的蓝天之上。中国军工史和航空史上,亦将留下他不朽的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