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杨超:革命何须怕断头

来源:江西省九江市史志办公室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4-04-28 11:28:58

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

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

这是中共德安县委书记杨超在1927年12月英勇就义时,在刑场上高声朗读的一首就义诗。这首诗惊天地、泣鬼神,如一把匕首,狠狠插进敌人的胸膛,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表达了革命烈士对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心。它是激励后来者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战胜艰难险阻的千古名篇。

男儿志在安天下

杨超,1904年出生于河南省新县,幼年时随家迁居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1921年,对于杨超来说,是人生的转折点,他即将从德安郭氏沈毅小学毕业。

一天,在郭氏沈毅小学里,同窗好友们聚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谈论今后的去向。有的说,如今革命的浪潮越来越高,大城市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更活跃,我们何不组织起来革命;有的说,到西方去开眼界,到法国、到苏联去;有的说,还是安分守己回家耕种,帮助父母减轻负担为计。杨超平时在班里甚至在学校里是最活跃和最有威信的一个优等生,此时却不动声色。热血青年,憎恶黑暗,渴求光明。同学们的话在杨超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杨超回到家里,父亲正等待着他对人生去向选择的回答:“你小学要毕业了,有什么志向没有?是继续入学深造,还是回家耕种扶植家业?”杨超沉默了片刻,没有直接回答父亲的提问,只是要求父亲把灯再挑亮一点,尔后从书包里拿出纸墨,写下了一首诗,作为他对父亲的回答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诗曰:

莫教桑麻困后人,浮云富贵不如贫。

男儿志在安天下,破旧河山再造新。

父亲没有再说什么,只是拿起儿子的诗作看了又看,对儿子如此开阔的思维和远大的理想抱负感到震惊和欣慰。

改造中国的一条大道——革命

1919年,巴黎和会后,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消息传到德安,全县400余名爱国师生和知识分子立即响应,聚集在县城东门观开会,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杨超也在此次运动浪潮中得到了锻炼,他在日记中写道:“中国地大物博,为何不富不强,盖因未得改革之,我当竭力于此奋斗。”

1921年,杨超就读于南昌心远中学。求学期间,他刻苦学习,努力寻求革命的道理,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他加入江西革命社团“改造社”,袁玉冰、黄道、方志敏等都是“改造社”最早的社员之一。不久,杨超因“学潮中滋事分子”被开除了学籍。

1923年,杨超进入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学就读,并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2月,他发表了题为《改造中国的一条大路——革命》的著名文章,指出:“所谓教育救国、文化救国、实业救国以至基督教徒们所谓人格救国,都是空话,都不足以救目前的中国……事势既然已经这样危急,我们如果还采取一种缓进手段,恐怕我们还没有动手而中国早已要沦亡了……现在唯一的急图,不是静坐空谈,而是要立起脚来,伸开拳头,大踏步地向前干去。干!干!干!”在文中,他认定,只有革命,才是改造中国的一条大路。这篇文章引发了许多爱国青年的共鸣,获得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1924年秋,杨超北上至北京大学就读。他在北京大学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其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利用寒暑假回江西从事革命活动,组织了德安县最早的工会——德安柴炭工人工会。

铁骨铮铮洒热血

1926年夏,为迎接北伐军,杨超根据党的指示返回江西,从事革命活动。7月,中共江西地委派杨超回到德安恢复被破坏的党组织,任中共德安县支部书记。随后发动群众,两度接应北伐军攻打县城。1927年3月,中共德安县部委会(6月改称县委)成立,杨超当选为书记,并先后领导建立了县工、青、妇、农等群众革命团体和农民自卫军、工人纠察队等革命武装。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杨超领导德安人民展开不屈不挠的反蒋斗争。南昌起义之后,杨超遭到通缉,但他不惧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毅然率领德安农军开展铁石山暴动,并一度调集数千农民进城包围县公署。10月,杨超奉党组织之命到河南开展工作。12月23日,他从武汉回赣时,不幸在九江招商码头被捕。当天,他被押解至德安监牢关了一夜,随即被押往国民党南昌卫戍司令部军法处。

一路上,杨超不仅淡定自若,还向押解他的国民党军士兵宣传革命道理,分析士兵受到的压迫,揭露国民党屠杀工农和共产党的罪行,宣传共产党为人民的宗旨。一出南昌火车站,他还向群众宣传共产主义。群众纷纷说:“杨超胆真大,到这时候还宣传共产党。”

在监狱里,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杨超宁死不屈。临刑前,杨超慷慨激昂、坚贞不屈,高声朗诵就义诗,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