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思礼镇,人们立马会想到一个名字:于思礼。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他的名字响彻玉川大地,至今人们仍竖碑铭记先烈事迹,并用先烈的名字命名“思礼镇”以示纪念。
英雄来自人民,人民哺育英雄。1913年,于思礼出生于河南济源武山镇竹园沟村(今济源市天坛街道东石露头居委会)一户普通农家。1928年,于思礼入庙街县立二高小读书,同班主任党继新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1930年,入济源师范读书。正是在党继新、薛子中的革命思想影响下,于思礼参加了学校的进步组织“读书会”,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开始了革命活动。他经常和一些进步同学星夜外出张贴革命标语,宣传抗日。
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点燃了中国全面抗战的烈火。抗日战争爆发后,于思礼先后在东石露头、涧北、勋掌、南姚等地,以教书为名,开展抗日救亡宣传。1937年11月,中共济源工委改名中共济源县委,于思礼任县委宣传委员。他与县委书记杨伯笙、组织委员史向生一起,在杜八联、大河里等地组织抗日自卫团,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准备力量。
1938年2月,日军侵占了济源县城。于思礼按照县委决定,在城西北和城南一带组织地方武装,配合友军,攻打济源县城,迫使日军弃城向沁阳逃窜。同年5月,于思礼任县委组织委员,先后介绍10多名党员和积极分子到北寨“游击干部训练班”和山西阳城河北口“党员训练班”学习。9月,于思礼接任中共济源县委书记后,坚持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先后争取开明士绅王家光、谭兆秀、谭发祥、卫同杰等人站到了抗日救国方面,形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0年,于思礼协助王毅之在灵山建立八路军兵站,王家光任站长。兵站以王家光的名义,通过伪军头目王同玉的封锁线,为八路军南北交通畅通,支援抗日战争。1941年,于思礼再任中共济源县委书记。他按照党的指示,打入王同玉所属之王宗太部当文书,利用伪保安司令王同玉和国民党五区长酒同伦之间的矛盾,对酒同伦做了大量工作,终使其率部起义,投奔八路军。1942年,他又施巧计,造成国民党一区长李宗轩和伪军大队长范登科之间矛盾激化,终使李宗轩率部接受八路军改编。从此,济源北部沿太行山一带全被八路军控制。
1943年,于思礼任中共济源县委副书记。他以经商为名,时常出没于县城和武山镇等日伪据点,侦探敌情,开展地下工作。10月的一天,于思礼从阳城下山找县委书记焦祖涵研究工作,行至水洪池时,被伪军抓住,强迫他上山背粮。当他把粮背到武山镇时,不料被伪军认出,遂被逮捕。伪军中队长王经和等人企图从于思礼口中得到有关中共党组织的活动情况,但一连几天拷打逼问,敌人一无所获。王经和恼羞成怒,立即电告王同玉。王同玉随即下达了活埋于思礼的密令。当天夜里,于思礼被敌人秘密地活埋在武山镇后的山坡上。
昭昭青史,山河作证。1944年2月,中共济源县委、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召开于思礼烈士追悼大会。为纪念烈士,将当时的武山镇改名为思礼镇。随后,他慷慨就义的地方——武山镇所在的武山村,也被易名为思礼村。